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企业单位 > 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6/9/30 15:22:00 浏览:2464

延安清洁公司,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陕西省人民政府信访局。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9.84

90

2.42

废弃物处置降低指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

COD静态消减

11.9

7.6

8.6

二氧化硫静态消减

15.4

7.9

12.5

注:指标解释请参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单位GDP能耗以现价计算。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

(一)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

1、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循环经济

(1)风沙滩地区发展模式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是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场所。重点推行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模式,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草、防风固沙的生物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水利改良土壤等工程措施,构建我省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改善区域生态大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模式,该区属于干旱区,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水平;推行“农-牧-沼”结合模式,按照以草养畜、以畜粪制沼的循环型发展思路,提高农业、牧业固废资源的利用效率。

(2)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延安、榆林市的21个县(区),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重点推行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和植树造林种草,修建梯田,建设蓄水、提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型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3)平原区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市的35个县(市、区),是我省最重要的粮棉集中产区。重点推行加工型模式,实行立体种植,间作套种,以农养畜,以粪制肥,同时利用农畜产品发展加工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推行生态型模式,根据秸秆不同的利用方式,实现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生物质能源、造纸和工艺品原料等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见图1)。

图1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4)旱塬区发展模式

该区位于关中平原的北部,包括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市的16个县(市、区),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粮食产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重点推行节水模式,采用蓄水保墒、地膜覆盖和施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推广小畦灌溉、长畦短灌、波涌灌溉和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旱作农业;推行农业生态型模式,实现“果、草、羊、沼、肥”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5)山区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商洛、安康市全部县(区),及汉中、宝鸡市的部分县,共24个山区县(区)。重点推行林特产品深度转化工程,以香菇、木耳、茶叶、人参、天麻、核桃、板栗、柑橘、生漆、竹子等经济林产品的深度转化为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混合型模式,推行“种桑-养蚕-蚕茧加工”一体化(见图2),加大桑枝、蚕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注重产业之间相互耦合。

图2种桑-养蚕-蚕茧加工循环发展模式

(6)盆地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汉中市的勉县、南郑等6县(区)。该区重点推行生态型模式(见图3),种植业要发展立体种植、间作套种和多熟制的种植模式,同时发展农区猪、鱼等养殖业,利用养殖粪便制沼,沼气、沼液、沼渣实现全部回用于农。

图3“猪—沼—渔—草”循环利用模式

2.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依托“两高一优”生态种植业基地,强化产业耦合力度,注重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和名优生态农业基地。

(1)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该基地以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为主,重点以主导产业推动循环,充分发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县的优势,重点在畜牧、马铃薯、荞麦、红枣、苹果生产与加工领域形成相互关联渗透的生态产业化链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物质流、信息流的传递,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和雨水蓄积利用示范工程,按照“农-牧-沼”模式,积极推广沼气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

(2)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地

该基地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地,重点建设棉花、猕猴桃、石榴、辣椒、花椒、奶畜、秦川牛、特色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积极发展下游产品,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闭式产业链条,加强产业之间耦合力度;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沼气系统与食用菌生产和大棚技术三者有机结合的循环模式;形成“点-线-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城市企业与农村间广泛的循环。

(3)名优生态农业基地

该基地以陕南地区特色生物资源为主,建设名优生态农业基地,重点建设茶叶、药材、食用菌等名优资源农业基地。打造茶叶基地、药源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构建茶叶加工企业、制药企业、食用菌加工企业相关联的生态产业链;倡导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耕地质量退化;发展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施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着力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升高附加值茶叶、中药材产品的开发,打造陕西茶、药、菌的种-加-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二)循环型工业和建筑业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企业生产循环化

全面实施节能技改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原材料使用减量化;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着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加强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2、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循环化

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新建园区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产业布局;现有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重点对园内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性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内企业、园区之间上下游产品关联程度,实现园内废物“零排放”。逐步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循环化改造,配置物资回收、物流配送和废物利用等循环型产业。

3、形成工业循环型发展模式

(1)能源、化工行业

煤炭、煤化工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洁净煤技术,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提高煤炭工业产品的层次和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效率达50以上;系统开发和推广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技术,实现煤炭向油品、化工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化,形成煤化工产业循环链;以大矿为主体多种方式兼并重组中小煤矿,联合热电、建材、化工企业,构造关联多元化产业格局,提高生产过程中尾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尾渣(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矿井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做好矿区的植被恢复和综合治理,形成完善的生态恢复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石油、天然气及化工推广先进开采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扩能改造和技术革新,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产业集中度;改变采油、输气的低层次能源开发现状,形成原油-炼制-少量化学品(聚丙烯及MTBE)和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天然气-化肥及甲醇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发展二次、三次深加工技术。

原盐及盐化工依托陕北地区丰富的岩盐资源,建设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区,重点发展工业制盐和氯碱、纯碱产业,形成原盐外输和烧碱、聚氯乙烯、纯碱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

(2)钢铁、有色行业

重点加强商洛大西沟、汉中勉略宁、安康南部钛磁铁矿多金属带铁矿石开发,推进炼钢废渣、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炉气)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打造钢铁工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开展有色矿藏采选、冶炼新技术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研制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和难选冶矿潜力,提高尾矿、冶炼渣和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有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尾矿综合利用模式(见图4)。

图4尾矿综合利用模式

(3)建材行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陕北、陕南适度布局消纳煤矸石、电石渣等工业废弃物水泥项目;支持新上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产线;推进氟化工、钾长石、石英石、重晶石和石墨等非金属资源的深加工,构建非金属新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搞好粉煤灰综合利用(见图5);建设铜川建材基地和宝鸡、安康、神木陶瓷工业园区,实现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在线镀膜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复合环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

图5粉煤灰综合利用模式

(4)装备制造行业

依托西安、咸阳、宝鸡等集中布局区域的重点装备产业集群,实施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推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经验,推动汽车、电工、矿山、机床等机械制造行业的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

(5)农产品加工行业

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发展“五节”(节水、节地、节材、节药、节膜)型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基地相结合,积极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以棉花、马铃薯、苹果、红枣、花椒、猕猴桃、中药材、茶叶、乳制品及肉制品等优势资源为重点,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利用陕南丰富的烟草、核桃、板栗、魔芋、菌类、油菜等生物资源,发展绿色食品、饮品,构建农特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联合重组和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和加工基地。

(6)中药材加工行业

围绕杜仲、丹参、天麻、葛根、绞股蓝等中药材资源,重点发展提取、饮片、保健品和生物制药技术,制药废渣堆肥和制药废水回收利用技术,构建中药材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7)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研判市场需求,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激光、信息通讯、创新药物、风机制造、核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培育若干个污染小、耗能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循环型建筑业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推进应用新型建筑材料,以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为主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96;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提升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推广集中供热,实施既有建筑供热分户计量改造;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城镇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达10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省全面落实“禁实”任务;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妥善处理建筑垃圾,注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和余土调剂系统等角度入手,最大限度地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三)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培育循环型社会体系是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的重要举措。我省将重点围绕构建可持续消费、绿色物流、生态旅游、区域文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约型政府六个方面开展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1、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

增强节约资源和能源意识,倡导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逐渐减少对过度包装的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型一次性塑料袋,逐步在商场、酒店、机场、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取消不可降解、不可循环的一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