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百姓生活 > 正文

延安保育院的娃娃长征:辗转3000里无一人掉队,他们之后怎样了?

发布日期:2023/2/16 15:49:05 浏览:76

来源时间为:2023-01-15

延安保育院的娃娃长征:辗转3000里无一人掉队,他们之后怎样了?

2023-01-1520:58:05来源:

广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市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儿园,经常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两鬓斑白,身形已然佝偻,然而脸上却总是有灿烂的笑容。

工作人员看见他们来,会热情地招待他们,称呼他们时都叫他们“老孩子。”

他们中不少都是各个行业的栋梁之才,可是在人前严肃认真的他们,却很喜欢在六一幼儿园里和孩子们一起挖土植树。

这些老孩子是谁呢?他们为什么对六一幼儿园有着如此之深的眷恋呢?

孩子们的家

1945年的6月,“延安第二保育院”建成,而此前已经有延安第一保育院和中央托儿所两个机构,延安留下的孩子,已经是最多的了。

同时因为保育院的建成,终于可以收留更多的孩子。之前的保育院里只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和两三岁的幼童,现在却也已经有了七八岁的孩子。

抗日烈士的孩子们在保育院,革命战士的孩子在保育院,周围群众百姓的孩子也有在保育院的。

小小的一个延安保育院,收容了几百个孩子,在战争时期体现了难得的温情。

成立保育院决定是正确的,自己的孩子终于有了良好的照顾,战士们才敢挣开束缚,不用担心敌人用自己的孩子来要挟自己,奋力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保育院里的孩子,父母有的是最基层的士兵,有的是革命领袖。然而大家都一起玩闹,要好得像亲的姐妹兄弟。

延安保育院给了他们最悉心的照顾,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孩子的嬉笑声,仿佛也能让人感到一丝对未来的期盼。

那时候的延安,除了保育院自己的院子里,街头巷尾也都能看见孩子们的身影。五六岁正是淘气的年纪,孩子们在山坡上摘树枝做玩具,在窑洞里听大人讲故事。

这样的活动,让整个延安也蒙上一层温情,延安不再仅仅只是战士们心中的红色故乡和革命圣地,也成为了孩子们眼里最可靠最温暖的家。

然而,战争时期的一切美好都是短暂的,1946年,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告一段落,然而却并未迎来和平,整个神州大地又一次笼罩在了国共两党的内战阴霾里。

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还不知道,在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奔跑的时候,战争已经悄然靠近了。

1946年的6月,此刻延安第二保育院已经建成一年,收容了上百个孩子。然而同样在这一年,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又一次爆发。

当时国共两党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期间国民党对共产党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都被打退。

然而国民党人数优势明显,兵力差距过大,共产党只得放弃正面抵抗,转而牵制着国民党,边打边退。主力部队也在这时调往延安,试图从此突围。

这时,战争离保育院的孩子们,已经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了。

1946年8月,一位女性在清晨就来到了保育院里。她是康克清,一位优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士。

她用自己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获得了另一位革命同志的青睐,结为了前行道路上的伴侣,而她的丈夫,正是鼎鼎大名的朱德元帅。

康克清眼光独到长远,已然考虑到了目前的战争所影响的绝对不会只是前线的战士和战场,国民党既然已经临近延安,那么保育院就是危在旦夕。

康克清

转移前的特殊游戏

康克清随即找到当时延安保育院的院长张炽昌,告诉他,要尽快赶制一批能够放在马背上的木驮床。

张炽昌有些不解,然而康克清只是特别坚定地说道这件事情要马上去办,马上去赶制。

在战场上枪林弹雨之中培养起来的眼光是正确的,事实证明了康克清的未雨绸缪是极大的智慧,她的担忧得到了验证。在1946年的冬天,胡宗南计划进攻延安,这座城市,马上就不再安全。

胡宗南

然而,这么多孩子们还在延安城里,面对万分危险的国民党军队,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安全,也为了让他们的父母,他们的长辈能够安心的在战场上拼搏,中共中央当机立断,马上安排延安保育院的孩子全部撤离。

张炽昌在这个时候便明白了康克清所要求的木驮床有什么作用。他深深地佩服康克清的预见性,要知道这么多的木驮床在一时半会儿可是赶制不完的。

还好延安保育院早就开始准备,此时此刻就算是宣布要立刻撤离,也不用担心没有办法运送孩子们。

他很快就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组织起撤退和转移,然而又是一个问题摆在他的眼前。

延安保育院里面进行保育工作的是大人,这没错,可是保育院里面还有几百个孩子,怎么让这么多的孩子在国民党的逼迫下安全地撤离,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张炽昌是上过战场的人,对于如何应对战场上的危险,他有一番心得。他将这些心得和经验细细地告诉了保育员,接着整个延安保育院上上下下所有的大人,开始想这个问题——到底要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呢?

保育院里面接收的孩子大多都是在前线的革命战士的孩子,从牙牙学语的一两岁的幼儿到七八岁的小少年,参差不齐。

七八岁的孩子还好,已经能够听懂大人的话,能明白大人的要求,然而那些小小的、连路都不会走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保育员们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很快就商量出来了一套方案,那个时候,保育员们是所有孩子共同的妈妈,每天都带着他们读书,认字,和他们一起玩游戏。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经验当做一个游戏呢?于是很快,整个延安城里面都流行起来了这样的游戏。

根据那个时候在延安保育院生活过的孩子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保育员们都是怎么做的。

保育员们告诉他们要躲着飞机。保育员们装作飞机和孩子们进行追逐,张开手臂模仿飞机飞过。

孩子们全都往地下一趴躲开,飞机飞过战场,孩子们就抱头趴下,因为保育员告诉他们,在游戏当中,你们千万不可以被飞机碰到,被飞机碰到的话,就要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一直到当保育员告诉他们,可以起来了,飞机已经离开了的时候,他们才问保育员自己棒不棒。

保育员们在此刻也不吝啬夸赞,直接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做的太棒了。但孩子们不知道,保育员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总会替他们掉眼泪。

对于爱护到视如己出的孩子们,保育员怎么会不担心呢?然而此刻,她们也只能微笑着鼓励孩子们,告诉他们游戏里的规则。

这一幕是温馨的,然而因为年代和特殊的环境,底色仍然是战争的残酷。

娃娃长征

没过多久,保育院就要组织撤退了,在出发之前,康克清再次来到了保育院。她沉默着看着周围,院子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到处都有小孩子追逐打闹的身影,小小的院子里停满了马车和物资。

康克清顿了一下,大声说到:“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嘴上的口号,更是这批队伍里每个大人心中刻下的目标。

1946年的冬天,延安保育院开始撤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太多的理解,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从家里搬走。

他们坐在马背上的特制摇篮里,在周围大人的看护下,踏上了他们的长征之路。

对于成年人而言,这样漫长的征程都已经极为痛苦难捱,更别说小孩子,除去路途上的艰难困境,还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让大家心力交瘁。

刘松柏

其中有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叫刘松柏,她和其他孩子不同,她的母亲程宜萍是延安保育院保教科的党支部书记,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程宜萍在转移开始时,她摸了摸刘松柏和姐姐的脸,告诉她们,妈妈可能不能经常陪着你们了。

保育院里大人不多,一个大人要看顾好几个孩子,刘松柏懂事早,或者说保育院里的孩子们都懂事早,他们就算不明白长征的原因,却也懂得不能添乱。

刘松柏经常乖乖待着,也不说话,她觉得能和姐姐在一起,还能经常看见妈妈,已经很好了。

程宜萍

虽然妈妈因为重任在身,只能留恋地看她们几眼而不能寸步不离。

1947年2月,这时队伍已经来到了山西汾河,此刻国内的战争形势处于相持阶段,战事焦灼,然而前方属敌人的区域。为了安全转移,张炽昌决定将大部队分成小队渡河。

刘松柏和姐姐又来到了妈妈的小队,这个小队里除了母亲,还有一名警卫员,两个大人看顾着六个孩子,难免会因人手不足有意外情况发生,幸好往往化险为夷,但在汾河之上却发生了最大的一次变故。

当时渡河是用浮桥行走,刘松柏和姐姐是最后一批,母亲早已护送其他孩子渡河,在走之前,她摸了摸她们的脸,说我在河对岸等你们。

然而当时浮桥已经快支撑不住,骡子一走上去也开始腿软,就这样踏在了桥边上,没踩稳,和孩子们一起掉了下去。

冬天的河水冰冷,落水的声音被掩盖在冬风里,当时因为离敌人太近,队伍不允许大声说话。于是大家就只能一个接一个传话过去,小声谨慎。

经过这么多人的传递,程宜萍听见这句话时,已经行走了几公里了。

程宜萍

“程宜萍的两个女儿掉河里淹死了。”这句被大家传过来的话语,让程宜萍差点摔下马,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那是她的女儿,她怎么可能不想回去救她们。然而,他此刻不仅仅是女儿的母亲,更是延安保育院的保育员,她身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程宜萍带着保育院里上百个孩子的档案,等转移结束,只有有了这些档案才能帮助孩子们找到家人。

幸运的是,当时的河边有个小战士看见她们出现危险,立马跳下河去把她们捞了上来,上来的时候人没有气了,还好救援的及时,最后两个孩子生命都无忧。

经历的事情永远的刻在了几个孩子的心中,但她们明白在战争之中,一切就是这么的残酷。她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母亲,也无法去怨恨自己的母亲。

这条长征之路太漫长了,1946年的时候从延安出发,那个时候是年末的冬季。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人小孩在行军路上都冻得很,然而也没有人吭声。

一直到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在七月的时候通知延安保育院准备迁入北平,这一年的9月24日,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终于坐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在那里,他们将要开始人生新的篇章。

延安保育院将要冠以北平的姓名,然而在延安保育院度过的那段日子却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

结语

在这场漫长的行军路上,保育员们给予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孩子们一生都不会忘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孩子幸运的有着叔叔阿姨们贴心的保护,他们抹去了灰暗的一切,给孩子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童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保育院被改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园,在马背摇篮中成长的孩子们也慢慢变成了大人,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成为了了不起的人物。

或许马背摇篮早已离他们有几十年时光之远,然而在马背上行过的路程被深深刻在了记忆之中。

对于这场奇特的“娃娃长征”,大家有什么想法?您还知道其他关于延安保育院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