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泊头记忆】河北泊头师范学校史略

发布日期:2021/11/20 15:05:33 浏览:3325

八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三十一日为第一学期或上学期,自二月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为第二学期或下学期。假期分例假和纪念假两种。例假包括:暑假五十六天(六月三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年假三天;寒假十四天(一月十八日至一月三十一日);春假七天。纪念假有:孔五诞辰纪念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国庆纪念日等。

学生宿舍分为男生院、女生院。每四、五人一间屋。学校有为学生服务的男女校工二人,负责学生宿舍和教室的清洁整理等杂役。宿舍备有床铺,被褥用品自理。生活待遇有区别,男一至八班、女一至三班,这些六年制的学费全部免收,每月享受四块半钱的生活补贴,其中三块作膳食费,一块发本人零用,半块由学校统一开销。学生的伙食在当时的中国算是好的,早晚咸菜条、小米面窝头,中午细粮,六人四菜一桌。男九班、女四班以后,生活费自理,学生生活比较艰苦。

学生每日的起居大致是: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两节自习(一九三六年以前晚自习点煤油灯、汽灯,以后用电灯),下午两节课后是课外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

泊师的课外活动特别活跃,尤其是在杨玉如时期,至今校友回首当年记忆犹新。课外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治性的,革命进步活动与保守落后活动,它的高潮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末,第一次学潮斗争胜利之后和第二次学潮的酝酿准备时期。二是文化科学知识的课外学习。三是文体活动。体育活动以球类为主,男女生都成立了球队。文艺活动的形式很多,还排演过传统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

泊师的学校纪律比较严格,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学习、作息按步就班。学生特点可以说是:活跃、进步、俭朴、勤奋。

泊师从一九三O年开始招女生班,男生女生同校不同班,分男生部女生部。尽管如此,社会舆论大哗,种种流言不胫而走,甚至危言耸听不堪入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所谓民国社会竟然如此,也可见封建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而泊师冲决了封建罗网,坚持招收女生,这在反对封建、解放思想、发展教育事业上,确是一种进步的举动。

泊师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在学校又锢于男女不同班的体制,男女生之间极少来往,相见不语,甚至同乡、亲戚有事要办,有话要说,也要由传达室叫来,说完匆匆离去。学校注意进行反封建教育,曾经开除搞恶作剧破坏学校名声的学生,为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提供必要条件。女训育员还持剪刀夜间到女生宿舍铰掉束胸,促进女生的健康发育。后来,封建沉闷的空气渐渐冲淡,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增多,比如男女生赛球、男女讲演比赛,排练文艺节目等。

九师是当时以进步闻名遐迩的学校,这是名副其实的。其所以进步,主要是地下党领导的结果。一些进步学生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党的外围组织成员为骨干,形成一股较强的势力,被称作“左翼分子”。与之相对立的是极少数右倾学生,他们收集进步学生的情报,制造反动舆论,形成与进步学生截然对立的阵线。除此而外,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

学生毕业后由自己谋求工作。泊师毕业生的质量比较高,毕业后基本没有失业的,大多数是高小教员。高小教员的待遇比较可观,朋薪一般为二十几元,可以养活八口之家。

在旧中国中等学校学生的巩固率较低,泊师也是这样,入学时第班四十人,到毕业一般每班三十左右。

抗战前前后,泊师学生的去向有四:1、历届毕业生大多数当了小学教员;2、第二次学潮斗争及以后被开除的革命学生,离校后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有些参加了抗日义勇军,有些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泊镇工委和津南许多县的党组织负责人、县委书记有不少出自于这些学生;3、因为家庭原因退学,有的改报其他学校;4、少量的考入高等学校深造。

“七七事变”,国难当头,在这民族存亡之际,泊师学生的去向,除少数堕国民党南撤,流亡后方继续读书者外,其余大部则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是投向革命营垒。有的冲破日寇和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成为抗日的军事、政治干部。有的加入八路军、游击队或本地参加抗日救国工作。这些人,在艰苦的斗争中,有的为党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人民永远怀念的英雄,有的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建国后成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的高级领导干部,至今健在者颇多。二是投向反革命营垒,少数学生追随国民党反动派,走上反党反人民的道路,在人类历史问题向前发展的潮流中,充当了绊脚石的角色,有的成为反动阶级的殉葬品,如七班学生徐春霖,在学校时就是与地下党对立的学生,毕业后继续追随国民党反动派,日寇投降后,曾一度做了交河县的国民党县长继续与人民为敌,结果,于一九四七年被人民政府镇压,有的一时幸运,飞黄腾达,成了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在解放战争中,有的迁到台湾,有的飘泊海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走上了教育战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培养祖国的建设人才,辛勤耕耘,默默工作,贡献了才智,其中,有的在实践在得到显著提高,成为教授或教育专家。

五、泊师的教学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起初是仿学日本,后来又仿学美国。一九二二年九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济南召集学制会议,公布了大总统徐世昌颁布的新学制,其中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可以单设后二年或后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后三年可以酌行分组选修。新学制颁布以后,又进行了课程的改革。这次改革明显地接受了美国的影响。

泊师于一九二五年建校,实行的是一九二二年改革后的学制。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三年(第一班至第八班)实行的是六年制,招收小学毕业生。从一九三六年开始,师范单设后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课程设置: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训、劳作、美术、音乐、论理学(逻辑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实习等。

教材,由教育部规定课程标准及教授要旨,由本校教师按照标准选择教材。教科书可以由私人编写,但须经教育部审查。审定以后由学校自由采用。

教学方法,旧时师范教育要求“时常宜注意教授法,务使学生于受业之际,悟施教之法”,“教授上一切资料,务切于学生将来之实用”,“为学之道,不宜长恃教授,务使学生锐意研究,养成自动之能力”。但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泊师的教学方法一般还是讲授法。

泊师进行对较大的教学法的改革。以男九、女四班为试点,以泊师为中心成立溴义务教育区,其范围包括泊镇周围二、三十里以内的村庄。义务教育经费由省支给,行政事务由泊师代管,师资由学校安排。六班是三六届毕业生,其实习改为兴办义务教育,他们三四人结为一组,深入到周围村庄,为该地免费办学(初小四年)。办了几个月后,接省厅通知返校参加毕业会考,义务教育另聘教员,王任重等在这个时期应聘来作了义务教育的教员。

学校的教学设备尚可,尤其在杨玉如时期,除了普通教室之外,设有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教学仪器、药品、标本、图表、机械等。抗战爆发,洪水泛滥,这些设备被杨玉如校长装了四只大船溯河南撤。

泊师的教学质量是比较高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较扎实,在社会上赢得很高的声誉。一九三六年全省大会考取得优异成绩,省教育厅长专程前来表彰。当时正值酷暑,阅卷的教师师们赞叹道:“吃冰淇淋不如看泊师的卷子痛快!由此可见一斑。学生毕业后就业顺利,社会上抱以很大期望和信赖。至今当年的泊师学生对母校的教学仍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说,在泊师的学习,使我终生受益,为日后的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六、泊师的附属小学校

泊师的附属小学校,是泊师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除不培养小学生外,还是泊师的教学实习基地。

泊师附小,一九二六年建校。一九二六年泊师新校园(即现泊师校址)落成后,旧校址(即上下店街的当铺)便成了附小。一九三三年新校建成,校舍在泊师的东部。于是附小分为一部、二部,一、二年级留在旧校,其他班级迁入新校。

附小设主任一人,教务员、事务员数人。主任兼师范课程,教务员兼附小课程,事务员是专职。

附小学制六年,双轨制,一般每年招收两个班,最多时全校达十四个班,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小学。

附小的老师,前期主要是招聘,也有师范讲习科毕业生充任的。一九三二年后,逐渐为泊师毕业生取代。毕业生留校任附小教员,要求十分严格,学习成绩必须不出前三名者,以充分保证附小师资的质量。教师二十人左右,待遇较高,月薪三、四十元,在社会上是受人羡慕的职业。

附小学生本地居多,也有外地的,学校允许寄宿。学生许多是富家子弟。

附小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秩序正常,质量很高,在本地区享有名望。

七、泊师中共地下党的产生、发展及两次学潮斗争

泊师不仅是津南地区的最高学府,而且是这个地区党的摇篮和革命的策源地。正如老共产党员刘格平同志在题词中所赞誉的那样:“它是渤海地区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干部”。

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一年成立,五年之后在泊师诞生了党的基层组织——泊师党支部。

一九二六年,大革命在中国的南方蓬勃发展,北方处于奉系军阀控制之下。为了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迎接北伐,共产党员刘格平在中共天津市地方执委会的领导下,以国民党津南特派员的身份来直隶二中(今沧州一中)、泊镇九师、堤东村秘密建党。

刘格平化装成商人来到泊镇,住在河西一家清真饭馆,在泊师的学生中进行建党工作,这年秋天,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支部书记是泊师讲习科学生郝兰汀。

一九二七年春,刘格平又一次来到泊师,仍住那家饭馆,泊师学生常来饭馆一带联系工作,逐渐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奉军纠察处搜集了刘格平的住处,只搜出了一块银元,却没有发现贴身藏着的国民党党证。刘格平以嫌疑分子被扣押起来。后来,反动当局觉得刘格平作为革命党的证据不足,答应取保释放。刘格平为了避免连累他人,径直找奉军的一个班长谈判,送给班长一个毛围巾,获释后乘车离开泊镇。

由于奉军对共产党的搜捕,一九二八年刘格平在沧州被捕前后,泊师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但是,革命的火焰是扑不灭的,一九三O年,泊师党的火焰又由吴建华点燃。

吴建华,蠡县人,于本县乡村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O年考入泊师第六班。他来后即着手建党工作。在六班同学中进行广泛交往,利用传阅进步书刊、交流心得体会、议论时事等方式,发现本班孟克让(濮阳县入党)和三班的张剑(深泽县入党)是中共党员,于十一月在泊师重建了地下党支部,支部书记张剑,宣传委员孟克让。后来又发现一名党员,就是抗日战争中任晋察冀边区妇救会主任的原一班学生赵宝瑾。

党支部成立后,发动领导了两次学潮斗争。

第一次学潮斗争又称驱桑斗争。桑丹凤是泊师的首任校长,他思想陈腐守旧,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他所聘任的教职员有些人问题很严重,教务主任任贾济川吃喝嫖赌,道德败坏,有些教员力不胜任,误入子弟,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吴建华回蠡县向博中心县委汇报了泊师的情况,中心县委指示:发动学潮,推翻学校当局,壮大党的力量。在准备阶段为加强领导力量,选拔了五名积极分子入党:张逸浍、贾树清、李荫章、田景和、李凤瑞。以支部为核心成立了学潮斗争委员会,分组织、宣传、纠察等几个小组。根据外地学潮斗争经验,学校当局破坏学潮多是校长携款出逃,饿垮学生,为了对付这一手,行动委员会推选吴建华为炊事委员会主任,从粮店赊了大批的米面(足够吃三个月的)。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八日晚间十一点半,学潮斗争爆发,学生包围了校长室、会计室和训育室。不料走漏风声,校长桑丹凤出逃,带走了全部公款,抓住了训育主任周爱棠,因他没有什么劣迹便放走了他。第二天,以行动委员会为基础成立了校务临时委员会(校维会),行使学校行政大权,领导驱桑斗争。

桑跑到天津向省教育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