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企业单位 > 正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第二延安张家口

发布日期:2015/10/21 12:33:22 浏览:724

本报记者王丽

汽车行驶在张家口街头,市文化局退休老干部张曦旺随手指点着:这是大境门,八路军解放张家口从这里进城;这里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经过修葺很快就要对外开放了;这里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这里是晋察冀画报社,这是人民影院,《白毛女》在这里首场演出时,排队买票的市民长达数十米……

走走停停,穿越张家口不大的市区竟用了整整一个下午。透过那湮没在幢幢高楼建筑里的点点痕迹,张曦旺极力描述着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的盛况,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家口迅速成为全国闻名的城市,享有“第二延安”、“文化城“、“东方模范城市”等美誉。

远去了战鼓炮声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晋察主力部队一举解放了日伪蒙疆政府首都、被日军侵占八年的张家口。中国的这一胜利向世界宣告了德日法西斯及其扶持的傀儡政权的彻底崩溃,斯大林元帅曾下令:莫斯科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首都齐鸣礼炮21响,以示庆祝。

作为我党从日寇手中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中共中央对张家口的建设极为重视,大批干部从延安调来工作,大批文化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及数以百计的文化名人也纷纷迁来……

位于张家口第六中学校园内,那座具有传统民族特色与浓厚欧式风格的小楼,就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这座用“庚子赔款”建造于20世纪初的小楼,见证了这座城市被日军奴役8年的沧桑。随着八路军部队穿越大境门,夹道欢呼的群众知道,人们的生活里不再有隆隆炮声,这座军事重镇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边区政府和各文艺团体的宣传下,人们很快摆脱了战乱时期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人们过上了和平、安宁的日子,生活里充满了歌声和笑声。政府的各项工作很快就步入正轨:在城市将大工业、大商业、大银行收归边区政府所有,鼓励公私企业,废除日伪的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单一的统一累进税;在农村,“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45年底,当诗人艾青踏上张家口的土地,还未洗涤掉身上征尘,便情不自禁地写到:“这是一座人民的城市,这是人民经过了多么长久的艰苦斗争而解放的城市”,“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歌唱……”

这一座“人民的城”

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一幅标题为“边区农民参议员”的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上留着山羊胡子的农民大爷双手袖在大棉袄里,眼睛炯炯地望着前方,旁边还有人认真地做着笔记。

张家口市文化局退休老干部张曦旺说,经过了土地改革的边区农民,不仅成了土地的主人,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在政治上也有了主人翁地位和意识。

张家口解放后,先后召开了张家口市参议会、内蒙古自治区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边区的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开明士绅、文化科学界名流、少数民族、部队、工农妇青等群众团体。他们代表边区人民,决定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民主建设大计。

艾青著名的诗篇《人民的城》唱出了张家口人民新生的歌,“那些头上包着毛巾,穿着蓝布袄的农民,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工人们成群结队,大笑着走进了工会;铁路自卫队,在街上操练;妇女联合会在筹备纪念今年的“三八节”,列车运送着人民,自来水供给人民使用,人民在广播电台说话,报纸登载着人民的事情,戏院演的是人民的翻身……

著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有未来新中国雏形的性质。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里说:“边区政府保障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人翁地位”。

一方文化的热土

“人们像蚂蚁搬家一样,把很多家具,从好几条路,搬运到好几家院子里,分类集中。他们扛着,抬着,吆喝着,笑骂着,他们像孩子们那样互相打闹,有的嘴里还嚼着从别人院子里拿的果干,女人们站在街头看热闹,小孩们跟着跑……”

这段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字,描述的就是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时期的温泉屯。生于湖南临澧,自幼生活在南方的女作家丁玲,一生眷恋的都是这个桑干河畔的小村庄,亲切地称它是自己的娘家。

丁玲是1945年来张家口工作的,她的煌煌巨著便取材于温泉屯,多年后她在写给曹永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人公张裕民原型)的一封信中说:“……1946年,我在你们那里实际只住了18天,可是那短短18天生活,却给了我无限的创作情绪。当我从你们那里走的时候,我的小说基本完成了……”

“和丁玲一样,邓拓、成仿吾、周扬、丁玲、艾青、郭兰英、田华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都曾在这片热土上洒下汗水”,张曦旺提起这些如数家珍,张家口解放后的第二天,边区群众剧社、挺进剧社也进入张家口;9月聂荣臻等率边区党政军机关进驻张家口,边区文联、文协、抗敌剧社、晋察冀日报社、华北联合大学等边区主要文艺和文教单位也迁入张家口。

到1946年10月边区政府撤离前夕,张家口已经聚集了100多位解放区著名作家、文艺家,昔日的文化沙漠一举成为解放区的文艺中心。美、英、法国及重庆、北平、天津的大批记者纷纷来访,美国记者柯莱说:“张家口已形成文化城”,天津大公报记者认为,如果以人口和文化人来做比例,恐怕张垣(张家口的别称)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

延伸

张家口第一次解放

(1945年8月23日———1946年10月)

文化成就

张家口创造了解放区乃至全国文化成就的多个第一:最早出版了《***选集》烫金精装本,最早编辑出版了《***选集》六卷本;最早公演歌剧《白毛女》,并出版了剧本;最早出版了解放区文学作品集《解放区短篇小说选》(上中下三集);最早编印了大型画报专刊《人民战争》、《民主的察哈尔》及画册《***同志近影集》。

教育事业

解放前10余人口的张家口,只有13所小学,5所中学,解放后小学校猛增到52所,大中院校15所。群众办校也表现出空前热情,在社会名流的倡导下,张家口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大学———业余公学,2000多名失去升学机会的在职干部和职业青年走进学校,补习文化知识,遍布全市无以数计的工人学校、妇女民校、儿童夜校等吸收了更多渴望得到文化知识的人。

发达的教育事业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平津及重庆的大中学生纷纷来张家口求学,仅华北联大就有300余名来自平津的新生。

边区政府

张家口解放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原有4个分区政权机构的基础上,又增建或改建了4个省(区)市级政府机构,下辖18个分区政权机构。边区政府既含有统一战线性质,又有人民民主内容。张家口的大工业、大商业、大银行归边区人民政府所有,在农村实行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政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联合国成立大会上,张家口工业生产状况的几组照片被寄去参展。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企业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