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百姓生活 > 正文

1947年蒋介石秘访延安,住窑洞坐矮凳,感慨万千

发布日期:2022/3/12 19:27:10 浏览:181

一、蒋介石所见所闻——抗日军政大学

1947年8月,蒋介石一行人乘飞机抵达延安,其间同行者包括

宋美龄、蒋经国

等人。除此之外,亦有几位经过“精挑细选”的记者。

行走于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旧址

,蒋介石一路沉默。直到此时他才知晓,原来他眼中属于共产党“黄埔军校”的抗大竟是这般模样?

简陋的窑洞成为了“教室”、木炭灰涂黑之后的墙壁成了“黑板”、矮小粗糙的小木凳成了“标配听课椅”、露天的空地便是用以演讲、举行活动的“礼堂”……

一切的一切深深刺激着蒋介石的内心。

他伸手拂过“黑板”,手上留下了一抹黑色的痕迹,复又随手拉过一只小木凳,试探性地坐了上去。

殊不知坐惯奢华椅子的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以至于陪同人员慌忙上去搀扶。

站起身后的蒋介石依旧一语不发,而内心的复杂却随之再次深化。他坐不惯这种凳子,而偏偏共产党人坐得惯。

为何共产党走到哪里都能坐得“稳如泰山”?一张小小的凳子便令一切昭然若示。

怀揣着一份沉重蒋介石离开了这里,待到抗大军事训练场地之后,复又为之驻足。一片纯天然的环境略微加以改造之后,便成为了抗大的军事训练场地,除却寥寥几件木制的简单工具之外,并没有任何可以被贯以“科学训练”的教育设施。

一座陡峭的崖壁便是障碍训练的摇篮,其间依旧遗留着共产党人攀爬的痕迹。

这样极尽简陋的训练环境难以与黄埔军校的十分之一相提并论,然而解放战场上后者的战果又岂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你们也都看见了,论设施黄埔军校比这里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但真论起打仗反倒差了不知多少倍?我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一时之间蒋介石的陪同人员悉数沉默,一番对比之下他们亦为其中“悬殊的表面差距”以及“悬殊的实战差距”而叹息。

然而实质上蒋介石这一程路所窥见的,也只是抗大艰苦条件的一部分罢了。不仅仅教学设施,抗大的学子们连最为基础的笔墨都不具备,子弹捏在指尖成为钢笔、锅底灰、煤灰冲水当成墨水使用……

对于抗大艰苦到了极点的教学条件,毛主席曾说“你们是石器时代的人,但学的是最进步的科学。”

的确,相较于办学条件,抗大所学习的军事理念和指挥体系却是非常先进,无论是后来纷纷成为元帅、将军的教师团队,又或抗大学子于战场之中的实际表现,历史验证了抗大的那一份艰苦与卓越。

二、延安大生产运动

越过抗大旧址,蒋介石行走于田间地头,此时他放目远眺,只见一座座山丘上皆是开垦之后的良田,由此他又明白了一些东西。彼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共军被收编于国军序列之中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等,由国民政府统一调拨军费。

然而国共两方面虽然表面上“情同手足”,但蒋介石从未有一日忘却对共军的压制,时常借助日军来磨损共军实力,所谓的军费也只是梦幻泡影。

不仅于此,为达目的的蒋介石更是刻意封锁包围陕甘宁边区与各个抗日根据地,意图截断他们的退路以及取得经济支持的方法,直面日军的侵略。此一行径堪称与日军之间的前后夹击。

由此也就导致了共军极度贫困下,整个军队供给几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当中。

由此可见蒋介石的阴谋诡计是非常毒辣的,然而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却是,

处于夹缝之中的共产党,不仅没有“自行灭亡”反而一步一步走向了强盛。

而时至今日透过这漫山遍野的良田,他才得到了其中的答案。

一切的一切离不开昔年间的一场运动——

延安大生产运动

。彼时为了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于困苦之中生存下去,我党作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应对方针,号召解放区全体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毛主席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毛主席的号召与领导之下,这场能够切实解决我党经济困难的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而透过此处便一定程度能够窥见我党成功的一大渊源。

纵观历史长河,多少军队面对军费不足的状况之时,往往选择剥夺人民的财产补充,甚至将烧杀抢掠的屠刀挥向人民。

然而作为人民的党和军队,我党却带领号召人民共同去创造经济,以此来为战士们提供支持弥补军费不足,由此军队实属人民之军队,而人民亦实属军队之人民。

在这场活动展开的过程当中,涌现出一大批的“劳动先锋”,与此同时毛主席以及其它一应领导人纷纷身先士卒,各自主动承担起相应土地的农活,由此更大程度的促进军民一心,令整个大生产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干部们白天生产、夜里上班,学生们挥镢扬锹手上磨出一片片血泡……

彼时的延安由上至下全部自发投入大生产运动当中,用实际行动在史册之中书写出辉煌一页,用他们的青春与生命留下了岁月的赞歌,共同铸就了一个热血激情的时代。

一切的一切落在蒋介石的眼中,引起他的思考。

相较于国民政府内部的严重腐败、挥金如土,与那场延安大生产运动之间产生对比,又是何其鲜明的反差?

三、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

不仅于此,蒋介石亦亲自走访了延安的一座座窑洞,试图从中一窥昔年间共产党人在此处的生活,其间他最关心的莫过于毛主席居住的那间窑洞。

“这就是他在延安的居所?”走进毛主席居住的窑洞之后,蒋介石不由心生疑惑然而随着陪同人员的肯定回答,他又再次沉默。

望着与其它窑洞一样简陋的陈设,以及唯一多出来的土炕上的木板

,蒋介石实在难以想象,毛主席便是在这个地方,主导着解放战争的走向。

心存怀疑的蒋介石更是找来了一名延安人民问话,当了解到毛主席吃穿用度,皆与其它军人一般打满补丁之时,蒋介石彻底地沉默了。

由此当

胡宗南

请示今晚是否下榻城里官邸,已经准备好了晚宴之时。蒋介石却突然决定,

“今晚就住窑洞吧!”

由此,蒋介石在延安的窑洞之中住了一晚上,是夜却彻夜难眠,白天的所见所闻令他难以安然入睡,一切的一切时刻敲打着他的心弦。

之所以蒋介石近乎不惜代价的夺取延安,自然是因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对于我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蒋介石希望通过攻占延安,向全国上下传达“国军处于优势”“共党已命不久矣”等等信息。

因此蒋介石特别携带部分记者便是为了“扩大战果”,尽可能地通过一些“细节”扩大国军声势,同时抹黑我党。所以他带来的那些记者不被允许私自将内容对外发表,而是在结束之后交由国民政府统一发表,以期最大化舆论效果。

然而本着这样一番目的抵达延安的蒋介石,并未能够将之付诸于现实,因为在延安他并没能够找到合适的“舆论细节”,反而因延安的一切而感到震惊。

纵观蒋介石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无时无处不在凸显着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从中即便极力寻觅,也难以找到可以进行抨击的“细节”。

相较之下,如果将共产党人的生活方式公之于众,反而会弄巧成拙成为一种歌颂。

毕竟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即便再如何地刻意抹黑,共产党人的行径相较于国民政府的内部腐败、纸醉金迷,依旧是卓越的。

因此蒋介石清楚,他此行的目的怕是要落空了,唯一能够公之于众的,不过是他占领了这座被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也仅仅只能够呈现出他武力上的强势,反而却将他迫害共产党人的行径随之告诸天下。

四、结语

透过蒋介石的延安一行,我们所能窥见的乃是昔年间我党艰苦朴素作风以及于苦难之中创造而出的一份伟大,与此同时更有我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鲜明对比。

由此延伸,实质上

我党最终的胜利并非毫无缘由,实质上早已经透过历史的一幕幕留下征兆。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