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百姓生活 > 正文

延安回访记:红色土地上的惊喜

发布日期:2017/2/25 0:12:31 浏览:511

作为一个曾在延安工作的“延安人”,最近再次回访这片红色的土地,所见所闻,令人欣喜也引发一些思考。

宝塔区:卫生面貌折射文明素质

在宝塔区,印象最深的是城区的清爽整洁。大街小巷的地面几乎没看到一团废纸,一只烟头、一片痰污。更令人惊异的是,并看不到许多清扫者与监督维护者的身影。人们好像着了魔一样地自觉维护着清洁。连那些以往污水出门即泼的餐馆商家,也都像换了人一样,把自家门口周围清扫保持得干干净净。

在不少人看来,管理好城市卫生,是一件简单易办的事情,至少比发展城市经济和搞好其他方面的社会管理要容易得多。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至少老百姓不那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有钱建一座大楼、修一条马路倒是不难,而真正要长期管理好环境卫生,可是一件难事。因为卫生面貌折射的是各级干部的责任心与精神面貌,最终体现出的是一方群众的文明素质。

城市环境卫生的改观也带动了乡村。前些年我到陕北一些农村,站在村坡一望,眼前简直是垃圾的世界,各家生活垃圾都是随手往坡下倾倒。这回到宝塔区川口乡去看望乡亲,却发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问起来,人们并不讲自己的努力,只是传颂着各级干部,甚至区委书记亲自深夜上街拣垃圾的故事。真正是“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上行下效,再加上一套行之有效、赏罚严明的制度,就形成了眼下的良性循环。

有了领导干部深夜上街拣垃圾的精神,我们还愁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宝塔区卫生状况的改观,应当给人以更广泛、更深刻的启示。

吴起志丹:历史荣耀焕发现实光辉

“锣鼓响来秧歌儿起呀,秧歌儿起来长城喜……”这是《长征组歌》中《到吴起镇》起首的两句歌词。这次看到吴起、志丹两县山绿水清的新貌,深深感到:陕北各县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也是一次党领导人民艰苦探索的伟大长征,如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真也应当敲锣打鼓来庆贺呀!

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和石油资源的有序开发,给吴起和志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添上了有力翅膀。当我漫步吴起县河上建的雄伟大桥和志丹县城宽阔的迎宾大道,看着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安居工程,特别是看到为教师和搬迁农民盖的小区新居,欣喜不已。过去“志吴”是延安地区各县中落后偏远的代名词。一说要去吴起、志丹下乡,人们就会皱眉头,那至少得四五天才能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父亲那一辈到志丹、吴起修水利,由于没有公路,骑牲口翻山越岭一走就得十天半个月。以后有了简易公路,也要盘翻几座大山,跑一整天才能到县城。可如今川川都通了宽阔的山区二级油路。由延安出发,逢山钻洞遇水过桥,两个来小时就能到达志丹县城。原先的深山小镇,如今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山区城市。

在吴起,更令人惊异的是过去毛主席到陕北头一天住过一夜的古铁边城,如今恢复了古色古香的“宋城”风貌,吸引偏远山区农民进城围绕旅游搞“三产”,实现了城乡统筹的美好愿景。

吴起、志丹人和延安各县人民很懂得如何让历史的荣耀焕发出现实的光辉。我自豪地坚信,革命圣地的明天会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魅力。

安塞:文物意识和圣地意识

一提安塞,人们就会想到“安塞腰鼓”。安塞作为陕北文化名县,其独具风韵的民间艺术门类很多,比如民间剪纸与绘画、民歌演唱、曲艺和近年兴起的摄影等。而作为革命延安的卫星县,它又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这次到安塞,印象最深的,就是近年来特别重视对革命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呈现。连“中央二局”这样当年不为人知的“秘密战线”,都经过研究发掘,大量征集文物和文献,搞了很详实的图文并茂的展览,使人们在参观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的熏陶与崇高的洗礼。

延安近些年采取各种办法成功地恢复保护和建成开放了延安时期公检法司旧址、中央各部旧址、清凉山新华社旧址、桥儿沟鲁艺旧址、花石砭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种“圣地意识”。记得这个概念,还是陕西省文物局老局长王文清先生在延安提出来的。他那年来延安调研,针对个别对革命旧址认识淡薄甚至保护不力的现象,明确提出:“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要树立文物意识、圣地意识,不然就搞不好工作,甚至会犯错误。”看来具有强烈的“圣地意识”,是延安人的一个重要的素质。

在今天,我总觉得在延安发现和保护展示一处革命旧址,远比修一条路、盖一座楼意义会更加深远。延安真正的宝藏在此,延安无限的希望在此。这是远比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更宝贵的、别处无法攀比和复制的特殊资源优势,是老一辈留给我们延安人民的一笔只会增值而绝不会贬值的不动产。(忽培元)

《延安回访记:红色土地上的惊喜》相关参考资料:
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延安红色革命教育、陕西 延安、延安市、延安 省长、延安 法院、延安 县长、延安 干部、延安 科长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