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和睦家医院创办者李碧菁获中国绿卡当38年“洋北漂”

发布日期:2017/8/23 9:23:04 浏览:536

当了38年“洋北漂”,创办了和睦家医院,

自己还拿到了中国“绿卡”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实习生/王雅欣

7月10日,“洋北漂”李碧菁(RobertaLipson)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当天,她用中文发了一则朋友圈:“38年后很高兴正式成为中国永久居民。”并配上一张和发证机关工作人员的合影,照片上的她一袭白裙,笑逐颜开。

李碧菁。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董洁旭

从1979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38年来,这位犹太裔美国人在中国创造了许多的奇迹:第一个将B超引入中国;建立第一家外资高端医疗机构和睦家医院;青岛和睦家成为第一家被纳入医保定点的外资医院……

李碧菁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会带上北京特有的儿化音。对中国的文化,她也始终保持着一份新鲜感,听到一个新的中国成语和谚语时,会追问是什么意思,直到弄明白为止。

对于成为中国的永久居民,李碧菁似乎有种执念,“我的事业是在中国,而且这几十年我都待在中国,这是我的家,我就想着如果有一个永久居住权,心里会感到更舒服一点。”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她这样解释道。

尽管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李碧菁还是有点遗憾,“现在最可怜的是我3个孩子,如果在他们18岁之前我能拿到居留权,就可以带着他们了,可现在最小的孩子也有21岁了,很可惜。”李碧菁的三个儿子都希望回到中国来,“他们是在这里长大的,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对政策了如指掌

8月3日上午,李碧菁骑着摩拜单车,去几公里外的和睦家医院参加了一个讲座,主讲人是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田志云教授,内容是胎儿心血管超声的运用。田志云在讲座上了一段手术视频,外科医生为还在子宫内的胎儿做心脏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田志云是李碧菁多年的中国“铁姐们儿”,两人的相识是源于一次大型的技术交流会,当时还在美国医疗器械公司工作的李碧菁,在福建推介B超,而现场,就有年轻的中国医生田志云。就这样,两人因技术结缘,成了要好的朋友。

后来,田志云去了美国,而李碧菁则留在了中国。如今,田志云带着最先进的技术回国。“那个时候是我把B超带进中国,为她打开了眼界,现在是她从美国回来,带来新的技术,打开我们的眼界。”

在李碧菁看来,人的发展有时候是一条直线,当你沿着这个直线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可能会发现另一个方向其实更好。也正因此,刚来中国时,她并没有考虑医疗服务,因为那时中国的医院急需的是一些硬件。但随着在中国时间越久,她越发感到当时的中国缺乏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更是高端的医疗服务和理念。

于是,在中国开一家拥有高端技术和服务的医院成为她新的目标。1997年,中国第一家外资私立医院——和睦家医院在北京成立。

在当时中国的医院几乎全是公立性质,外国人想在此开一家医院,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李碧菁不但敢想,也敢干,“那时候中国缺乏一些法律的细节和法律的环境,虽没有现成的路径提供指导,但也没有明令禁止,反正你就大胆往前走,碰到钉子你就拐个弯。”抱着这样乐观的想法,李碧菁说干就干,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我们不知道要盖多少章才能做成,甚至连‘盖章’是什么意思都没有搞懂。”李碧菁说到这里,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后来才发现要盖那么多章,而且不同层次的政府,对同一个问题不一定有一样的想法。”

李碧菁没有放弃,碰到一个无法完全接受的人,她就努力说服对方,让对方看清楚这是件好事。“当你盖到80个章的时候,你就想,已经盖了这么多章,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盖下去?”

就这样,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一个人一个人地磨,直至首家和睦家医院被获准成立,李碧菁一共盖了180个章。“当我下决心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觉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很值得做,所以要不断说这个道理,一直说到有人听进去。”

正因为自身有这样不轻言放弃的个性,李碧菁最不喜欢听到诸如“这个不可以”“这个不符合我们的规定”等等托辞。在她看来,有的规定不符合政策,并非政策不好,只是因为一些细节跟不上而已,在这种情况之下,更应竭尽全力去争取。

“跟着Roberta(李碧菁英文名)很锻炼人,有时候遇到困难,她会帮我们分析,提示我们是否还有其他路径,很多潜力被激发出来,很多不可能也都变成了可能。”李碧菁的助理尹玉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在李碧菁办公室外面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相框,都是她和中美两国高官的合影——这也是她和很多外企高管不同之处——李碧菁非常注重中国的政策导向,也非常愿意同政府部门接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座谈会,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欣然参加。

李碧菁对中国很多医疗领域的政策都了如指掌,从中寻找发展机会。她和《中国新闻周刊》谈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中央最高层面的政策,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写明了中国医疗应该往什么方向走,所以我相信具体的一些法律规定也会跟着走。我们做的事情也许是超前的,但都是符合这个大政策大方向的,所以不要说今天是不可以的,我们就不去争取。”

今年4月7日,青岛和睦家和青岛人保局签订协议,正式成为医保定点医院。青岛分院院长王奡向《中国新闻周刊》回顾起这段历程,不禁有些感慨。他是2007年来到和睦家,第二年进入总部的发展部,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医保。当时北京的医保是审批制,需要在社保局提交申请,但要拿到医保资格,还需要很多硬性条件,其中一项就是定价,也就是纳入医保定点医院后,必须按照同等级别医院的额度定价,这对于主打高端医疗的和睦家来说,几乎不可能。

按照和睦家的想法,如果纳入医保,患者在和睦家的费用可以按照统一定价的医保额度报销,多出的费用自理,这样也能为患者减轻很多负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睦家向各分院所在社保机构申请,都没能推进一步。青岛分院也是从建立时就开始谈,但同样卡在审批制上,直到去年年中,青岛市将医保定点从审批制改成协议制,只要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均可和社保机构签订协议,纳入医保定点。

这一消息,对于和睦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机。李碧菁决定以青岛作为突破口,开始和睦家和医保的第一次牵手。她多次往返北京青岛之间,反复同青岛的领导谈,一遍遍阐述她的想法,终于如愿以偿。

李碧菁并不担心纳入医保就会影响和睦家的“高端化”。在她看来,医疗机构的高端不光体现在价格,更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纳入医保定点,只是给更多的患者多一些选择,这是对的事情,为什么不去争取呢?”她说。

《和睦家医院创办者李碧菁获中国绿卡当38年“洋北漂”》相关参考资料:
和睦家 李碧菁、和睦家 李碧菁 丈夫、和睦家、和睦家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上海和睦家、上海和睦家医院、北京和睦家、贵阳和睦家医院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