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发布日期:2017/4/11 10:27:48 浏览:1116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因此,教育的价值标准必然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为学习者的发展创造价值。坚持价值标准,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实践的价值论,坚持通过科学研究总结教育规律的方法,坚持把学校、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自主的、积极的探索作为深化教育规律认识的主要途径,而不能用脱离实践的主观认识、局部经验形成的感性认知、影响主体探索的条条框框来替代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知。要防止人人谈教育规律又人人不知教育规律为何物的现象泛滥。要坚持价值标准,就要充分认识价值评判的实践性。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体现的多样性,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推动、社会服务成效、对城市和社区发展的贡献等等都是价值创造的实现形式,专业和课程建设、论文、知识产权、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而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和实现载体又统一于实践的发展进程中。要坚持价值标准,就要科学地设计高等教育领域的利益机制。价值标准要靠利益机制来保障。因此,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院校设置制度、招生计划制度、财政拨款制度、收费制度、专业设置制度、教学指导制度都要有一个深刻的改革,为能够创造价值的学校、专业、干部和教师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开辟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价值标准,就要加快评价制度的改革。坚持价值标准的评价制度,必然是需求为导向的、产出为导向的、贡献为导向的,也必然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因而也必然不是以供给为导向、以投入为导向的、以条件为导向的,不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只有坚持价值标准、利益机制和评价制度的统一,才能真正落实教育方针,才能真正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坚持培养一线人才的意识。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始终是为现代化实践的第一线培养人才。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虽然具有干部教育性质,但所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到战争、根据地建设和文化斗争的最前沿这一培养方向则是绝不动摇的。坚持一线意识,就要科学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凡是初次就业的专业,都要以培养第一线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调整、改造不适合初次就业学生的专业,减少与初次就业学生实践能力不相称的课程。同时,高等学校又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为第一线人才的成长提供新的有力支持。坚持一线意识,就是坚持实践育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坚持一线意识,就是增强学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的意识,入学之始、教学之中、毕业之后都要反复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就业意识、创业意识,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英雄。我们正处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之中,只有成千上万的高校毕业生将青春和智慧投入一线的伟大实践之中,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无数英才在实践中涌现出来。

——坚持创新引领变革的方向。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大学,适应了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成为推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力量。人类的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不断地推动大学形态的创新,这同样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今天,许多众所周知的知名大学,如剑桥大学、洪堡大学、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等,在创办之时都是新型大学,引领了世界高等教育的进步,并进而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没有固定不变的大学形态,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是常态。第二,大学形态创新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更加紧密的结合,这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加速所决定的。第三,大学形态的创新尤其是体系化的重大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今天,中国的发展在外部面临着全球化的不断拓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刻挑战和信息化席卷而来的浪潮,在内部面临着经济新常态需要增强创新动力的迫切需求、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的形势。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变革,许多人称之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在这紧要关头,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造各种类型的新型大学不断涌现的体制制度环境。

——坚持一流师资的办学标准。提升高等学校创造价值的能力,关键在第一流的师资,这是延安时期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切办学条件以师资为第一。师资必须以第一流的人才为基干。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要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时代的先进性,高校必须要有第一流的师资。第一流的师资是相对于高校的类型定位和服务面向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更需要的是行业内的 和工艺、技能大师。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体制创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工作,都决定了我们的全部重点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创造一切可能培养、引进、汇聚一流人才。就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而言,需要特别重视四类人才:即政商领袖、科学研究的顶尖人才、行业顶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汇聚一流人才,要舍得投入。教育经费要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并通过特设岗位、专项资金、专兼职结合、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双向旋转门等灵活形式吸引一流人才。培育、吸引和汇聚一流人才,要扩大高校的用人自主权。政府除了对教师编制、职务结构、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要求外,对聘用什么人、给予什么职务、多少薪酬等则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关参考资料:
马克思实践论、实践论、***实践论、实践论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上一页  [1] [2]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