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上的广告语言风格“严肃活泼”

发布日期:2016/3/14 8:23:24 浏览:968

据原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黎辛老先生回忆,当时延安《解放日报》社也有广告经营活动,设在美术科,其科长张谔兼任广告科长。搞漫画创作出身的张谔,很诙谐地在自己的窑洞大门上刻了一副对联:“美术成家,广告立业。”这一时期该报刊登了大量广告,但基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这一特殊载体,所刊广告又有别于普通报刊,呈现自己的特色。

折射“延安”生活的一面镜子

延安《解放日报》上的广告有别于报纸上官方正式的社论、消息报道,它形象生动地提供了更多来自日常生活的信息,直接反映着延安时期的供需关系,尽管芜杂琐碎,却也提供了一面探究“延安”生活的镜子。

如1942年2月16日,边区银行捐赠的一则广告:美协主办讽刺画展,在二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在军人俱乐部展出。

1941年至1942年文艺座谈会召开,这段时期延安文人掀起了旨在揭露、纠正边区弊端和不足的“鲁迅风潮”,美协的讽刺画展和“轻骑队”墙报及其间作家们发表的相关小说、杂文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此次画展作品大多没有保留下来,仅在《解放日报》刊有数幅,因而对于这些作品讽刺暴露的力度不得而知。但华君武、张谔和蔡若虹三人因此受到***亲自接见并详谈此事,不难想象该画展的轰动效应。而旨在揭露边区不足的画展不仅大张旗鼓地打广告宣传,还能得到边区银行赞助,也足以说明当时边区确是极为民主、自由的。

又如1944年1月29日刊登的一则鸣谢启事:

鸣谢启事

我妻临产两天衣胞不下,危在早夕。蒙留司生产科刘科长介绍至干招处马处长求医,在常医生的救治下,我妻母子性命两获安全,事后并坚不受纳分毫报酬,八路军帮助人民的厚意,实使鄙人感激不尽,特此登报鸣谢。并使我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延安市东关尹家沟居民赵良英

陕甘宁地区医疗卫生极为简陋,整个地区没有一所正规医院,1937年延安城内仅有六七家药铺,坐堂中医更少。广大百姓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得不到保障,也缺乏最基础的医疗卫生常识。落后的经济文化、简陋的医疗卫生使得巫神猖獗,迷信思想在边区根深蒂固。妇女分娩几乎没有妇产科医生,多是农村的接生婆,小孩出生后割脐带,根本不用消过毒的剪刀或者浆杆(当地产的一种植物),而是用地上的碎瓦片;如果产妇难产,赶紧接巫医神汉来跳大神,结果常常致使母婴双亡;妇女产后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和休息,而是在炕上撮上土或草木灰,产妇只能坐在灰袋子上,三天三夜不能躺下睡;产妇生下小孩后,也没有补充营养的观念。这种愚昧落后的认识和习俗,直接导致了大量新生儿因感染破伤风而死亡,产妇也易患产后风,营养不良。尽管边区政府建立后大力加强了医疗卫生建设,并对边区民众实行免费医疗,但迷信仍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首要羁绊,“财旺人不旺”。1944年《解放日报》曾报道延安县还有200多个巫神,其中59个巫神治死人命278人。通过此则启事可以看出,迷信思想仍然存在,而且是威胁边区民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再看1945年3月2日解放合作社刊登的一则高价收买启事:

高价收买启事

本社为利用废物起见,决定高价收买破布,按布的好坏大小当面商议,分甲乙丙三等,其价目如下:(均以大秤计算)甲等每斤九百元;乙等每斤八百元;丙等每斤七百元。

收布时间:每日下午一时——六时

自1939年国民党开始蓄意制造摩擦、逐步封锁陕甘宁边区后,边区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通过生产自给、精兵简政、厉行节约等多种措施缓解了边区财政困难,改善了边区生活。但毕竟陕甘宁边区偏远贫瘠,自然条件受到诸多限制,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百废待兴,通过数年大生产运动要从根本上改变边区落后面貌还有较大困难。通过此则启事不难看出,尽管边区生产自给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边区物质匮乏的现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仍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

据有关资料统计,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的《解放日报》,截至1947年3月27日停刊,共刊载大小广告5559条。这些广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新闻之外为边区读者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丰富和繁荣了边区建设。如今重温这些泛黄的广告,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舆论建设方面的摸索贡献,也为深入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增开了新的窗口。摘自《文史天地》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