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胡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奠基人

发布日期:2022/4/24 14:04:27 浏览:504

大家的努力,终于在1991年5月发完了最后一篇稿子,并于“七一”前出书,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斯人虽已逝,功业仍不朽。《中共党史人物传》也成为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一部大型的、系统完备的纪传体史书,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讲学海外:高瞻远瞩促交流

胡华高瞻远瞩,大力推动中共党史海外交流,加强与国外学术界对话,积极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胡华认为了解和掌握海外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现状,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是推进中共党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多次强调中外学术交流,首先要对海外研究有所了解,清楚海外研究的关注点和特点,知己知彼。其次要站稳立场,敢于发声,对海外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错误倾向必须敢于批驳,及时澄清。198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党史学术交流会上,胡华就当时海外中共党史研究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进行了全面的澄清和批判,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战的新时期,都是不惜牺牲、前仆后继、团结战斗,谱写了一部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中共党史。这是全世界人民包括一些有见识的正直的学者都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中国共产党”。此外,胡华还强调要在交流中互鉴,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分析海外研究和科研机制,从中汲取可资借鉴之处。他认为,在交流学习中,特别要处理好几对关系——“既要重视进口和翻译外文书刊,又要注意分析其动向和倾向”,“既要重视吸收其有用成果,又要注意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更重要的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我们的党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胡华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他曾到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讲授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与各院校东亚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的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每每交流访学归来,胡华总会将各院校和研究中心科研教学、机构设置、职工待遇等值得借鉴之处撰写详细的建议报告,向有关领导同志汇报。

在对外交流中,胡华始终与世界知名学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尽己所能为他们研究中国问题提供资料。早在20世纪50年代,胡华就曾与日本历史学家阿部真琴、岩村三千夫、坂本清马等人互致信函,探讨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以及孙中山在日本期间的革命活动,并将国内有关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书籍寄送给他们。1957年,胡华在与阿部真琴的信函交流中,谈及有关现代史分期的问题,可谓见地深刻、高瞻远瞩。二人一致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了世界的现代史,而各国的现代史当以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来界定。谈及中国,胡华在信中指出:对于中国,1949年是一个大的划分节点,它开始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但也仍属于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史的范围,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不过可以单独编写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胡华认为,在若干年以后,1949年的划期,就会成为一部新历史的开始。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不断深化,互相来访交流更为密切。胡华常与世界知名历史学家麦克法夸尔、索尔兹伯里、史华兹、孔飞力、汉斯、杨炳章等交流中国问题。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可谓世人皆知,但鲜有人知道胡华曾无私地为其提供史料、校对史实差错。1984年,索尔兹伯里来中国收集采访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胡华将自己多年搜集研究整理的有关长征史的资料和成果提供给他。对此,邹谠曾明言:“《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如果没有历史学家胡华教授的帮助,是完不成他的著作的。”1987年8月,索尔兹伯里再次来到中国,打算采访写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长征。胡华再次竭尽全力给予帮助,他将改革开放初期八年间的历史进行概述,并为索尔兹伯里介绍改革开放新长征准备了细致完备的提纲手稿。这位蜚声中外的党史专家,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发展为根本,紧跟时代潮流,为中共党史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奉献着他的全部。

胡华一生“教书育人,呕心沥血;秉笔直书,一身正气”。他始终以饱满的热忱投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中共党史的教学研究中。他曾不止一次讲道:“我热爱我们党的英勇奋斗的历史,热爱我们党的先烈们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英雄业绩和感人至深的崇高品德”,“作为一个党史教员,我愿为宣传党史尽一分力,这是光荣而崇高的职责”,“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我热爱党史,愿意在这个岗位上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如是说,亦如此做。对胡华来说,只要一息尚存,就仍要为他所热爱的党史事业坚持奋斗。1987年11月,胡华因病住院,其间仍牵挂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他曾对前来医院探望的博士研究生讲道:“我从17岁参加革命,九死一生,对死我倒没有什么。我从小吃苦,一生辛劳,没得休息。对我来说,生是努力奋斗,死是休息安息。”唯一遗憾的是,“我本想在自己晚年做三件事:一是编定50卷《中共党史人物传》;二是把你们几个博士生带出来;三是写一本可读性比较强的《中国现代史》,这是范老(范文澜)生前交给我做的。现在看来,老天爷不让我搞了,我要提前去见马克思了……”1987年12月14日,胡华,这位十七岁从浙江奔赴延安,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挚爱党史、坚守教育阵地的中共党史教员,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革命家、史学家、教育家,因病逝世。“他的逝世是中国教育界、党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建国以来中共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标准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王东、齐天亮,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陈蓦然)

上一页  [1] [2]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