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百姓生活 > 正文

【疫情防控】延安战“疫”有力量

发布日期:2020/2/26 19:58:20 浏览:1395

”在家的人:好好待在家,不要让无数人的付出功亏一篑。你所谓无聊的“家”,正是他们想回却不能回去的地方!

好好“宅”在家,延安人有底气。市上先后下达疫情保障资金11532.48万元,全力加大防疫物资采购、调配力度。

市上全面启动全市粮油价格日报制度,多渠道加大商品储备,对蔬菜等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全市粮油、蔬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

市上全面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严厉查处各类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行为;

市上将“我是延安”APP作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全力推送疫情防控科学知识、政策法规等信息,小到如何洗手、戴口罩,大到最新动态、心理疏导,全力强信心、暖人心;

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远程视频系统召开会议,全面推行“网上政务”“网上诊疗”“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服务……

延安的每一幢楼的电梯前,都配上“爱心抽纸”。抽一张在手,再摁按钮,举手投足间,都是防护疫情的周到呵护。许多单位的餐厅里,实行错时用餐,餐桌上打对角贴的粉红色“禁止落座”提醒语,瞬间将温情送上心头。看到空落落的几近单人单桌的餐厅,有些人笑称:我们的餐厅像考场。

抗击疫情,每一个细节都是考场。延安要求落实工作要精细再精细,每一个环节务求精细,每一个细节都是守护安全。对此,不断有网友感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

医者红心

2月22日,当天下午3点,我市确诊的最后两例新冠肺炎患者高某和老伴儿杨某治愈出院。

离开市第二人民医院时,高某和老伴儿不停地表示感谢:“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和关怀,感谢医护人员对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你们辛苦了!”

疫情发生以来,延安共确诊8例新冠肺炎患者,3例被转送到西安市第八医院救治,5例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为了救治疫情患者,市上按照“四集中”原则,确定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延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备用医院。建立了由8个专业、41名专家组成的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分组划片指导县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同时组建了4个梯队63人的预备队。

1月23日早上6时,还在睡梦中的高文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被告知医院已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高文英是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结核科的护士长,此前,她和同事们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她坦言,接到电话时,脑子里只有四个字:责无旁贷。

看了看还在酣睡的孩子、丈夫和父亲,高文英悄悄地出了家门。刚到医院不久,父亲的电话就“追”过来:有没有全副武装上?注意点,做好隔离防护。还有,不忙的时候给家里打个电话……听着家人急切的声音,高文英的心一下子紧缩了,泪水瞬间湿了眼眶。小女儿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她噙着热泪回答:“等妈妈打跑了病魔就回来。”

医院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第一例患者送来,呼吸与结核科主任李元军没有丝毫犹豫:“我是专家组组长、又是党员,我先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闷得汗流浃背。李元军在病区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不能上卫生间,不能喝水。患者要做CT检查,他推着负压车前去:“不要害怕,我们一定会给你治疗好的!”李元军在给患者打气,也用自己的镇定和乐观鼓励大家。

自接诊第一例患者起,李元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区。不善言辞的他说,在隔离治疗区最大的困难不是辛苦而繁重的工作,而是消除患者恐慌和忧虑情绪。为给患者做心理疏导,李元军还练起了“嘴皮子”。

护理部主任曹志敏,20多天来一直带领护理组全体成员,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和纸尿裤,24小时不间断守护在患者身边。她们克服了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和皮肤过敏、呼吸不畅、全身汗湿及女性生理期的各种困难,力争把患者服务做到最好。年轻护士柴娅,进入隔离区之前,总要让同事给胸前写上“我是柴娅,祝您早日康复!”的问候语。“刚到病区时,心里还有些害怕,现在不怕了。”柴娅坦言,“当我听到患者说‘谢谢’,看到患者信任的眼神时,我感觉浑身是劲儿。”

白大褂穿上身,责任和使命刻心中。面对疫情,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是最美“逆行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1月27日,延川县人民医院接收到第一例武汉返延发热人员,患者只有3岁半,高烧40度,疑似新冠肺炎临床症状。面临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曾经在儿科工作的医生高彩艳说:“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带头上。”急诊科主任杨玮,今年3月份就到退休年龄了。曾参加抗击SARS、禽流感的她主动请缨:“我是科室主任,我上。”

1月30日,延川县首例确诊患者被安排到西安市第八医院治疗,需要两名医护人员陪同转送。延川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刘晓伟第一个站了出来:“我情况比较熟,我去。”电视上播出他转运病人的新闻时,2岁的儿子隔着电视不停地喊“爸爸……”

疫情汹汹,延安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的一封封请战书纷纷交到组织面前。今年36岁的李婷,是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大年三十晚上听到两位同事要去驰援武汉的消息,第二天一大早就向组织请战:我是共产党员,我也要去支援武汉!“我做护士13年,在急诊科待了11年,参与过许多急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现在武汉有许多危重患者,我应该站在第一线。”李婷要去武汉的意愿非常坚定。

组织上批准了李婷的请求。出战前,父亲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怎么去,就怎么平平安安回来……”爱人王成悄悄拉过她叮嘱:“有什么事先不要告诉爸妈,悄悄发信息给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照顾你。”7岁的儿子抱着妈妈的脖子私语:“妈妈,我知道,你要去武汉治病救人呢!你去吧,我在家一定会乖乖的。”

“延安娃”张海涛,是西安唐都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除夕夜,他瞒着父母出征武汉。父亲张合智从新闻里看到儿子出征时的画面,既心疼又欣慰。正月初三,儿子才从武汉与他们视频连线。看着儿子脸上的“勒痕”,尽管无比心疼,张合智和妻子还是一个劲鼓励:好样的儿子,你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在前是对的。

目前,延安已从一大批请战的医务人员中,抽调16名骨干力量驰援武汉。其他医务人员,也已做好战斗的准备。“我是党员,我先上”“我跟家人沟通好了,我先上”“我有多年临床经验,我先上”……走近延安医务人员,他们请战的心声让人热血沸腾。

危急关头,延安人的红色初心,愈加闪亮。

下篇

战“疫”,延安力量

在严峻的疫情防控战争中,延安坚决扛起属地责任,第一时间建立高规格、高效率的作战指挥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等13名市级领导纳入领导小组,担任7个工作专班组长,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政府专题会议、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视频调度会议,及时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疫情一线明察暗访,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发声指导、及时采取行动,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组社区干部包户盯人,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全市第一书记驻村坚守一线,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检查点成立临时党支部223个、党小组458个,通过市县乡村四级防控网络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战“疫”一线党旗红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工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站在第一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第一线,把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化为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实际行动。

宝塔区第一个医学隔离观察点设在枣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民警24小时驻守。枣园派出所教导员齐延锋立即返岗:“这项任务感染风险大,我是支部书记我先上。有我在,绝不会出问题。”齐延锋坚定的话语,是所有防控一线人员的心声。

疫情当前,延安1807名第一书记马上到村,冲在一线。这支历经脱贫攻坚战火淬炼出的“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即刻转变为战斗突击队,把疫情现场当作“初心”考场,昂然奋进。安塞区坪桥镇梅塔村第一书记张昊,从1月26日起就再没回家。2月14日早上6点,张昊穿上刚值过夜班的工作人员身上脱下来的军大衣,把一个热水袋放到衣服里,坐在检测点旁边的篝火旁,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只要还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挤;只要还有一滴油,待在家里不露头……”张昊的车顶上蓝牙小喇叭里的顺口溜,村民早已倒背如流。直到晚上10点,张昊才能回到办公室。拿出手机,发出“今天村里平安”的信息,心里就觉得快慰。

“召必至,至必战,战必胜。”甘泉县第一书记联盟微信群里,无须动员,一条条“请战决心”热情激昂。接到通知,立即收拾东西准备出发的姬钰被妈妈心疼地拦住:“那么忙啊,能不能过完年再去?”“村上有需要,我必须回去。”姬钰拥抱了一下妈妈,转身赶往道镇镇麻子街村。他深知:那里更需要他。

甘泉县第一书记联盟执行副主席崔院强说,疫情发生后,他们59名第一书记协商成立了防控领导机构,利用微信群进行防控工作“信息共享”,及时对各村组的防疫动态进行发布,将行动落实在“最后一米”。

“各项工作要更细心、更精心,要让初心和使命在疫情防控一线得到检验。”不仅第一书记,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也冲在前、战在前,努力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险我们都得上。”牛武镇党委副书记曹李霞,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和村干部奔波在村上。每次到村入户排查摸底,曹李霞都会多唠叨几句,生怕大家放松了自我防护。她说:“我们就要像村民门上过年贴的‘门神’,替村民把好这个‘门’,把疫情关在门外。”

“疫情防控期间,大家不要串门,不要走亲访友。需要买东西就给我发微信或者打电话,我来给大家跑腿……”一大早,富县钳二便民服务中心上良村的广播里就会传出老党员孔春孝的声音。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孔春孝还是村里的“快递小哥”,村民有需要买的东西,只要给孔春孝发个微信或者打个电话,生活用品就能照单送到家。孔春孝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直到疫情消退。”

战场在变,老兵的本色不变。1月24日,除夕夜,在家休息的赵海龙,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情况后,立即返回单位,向党组织郑重提交“请战书”。赵海龙是一名老兵。32年前,年仅18岁的赵海龙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并被授予“优秀士兵”光荣称号。1989年,赵海龙从部队转业到延安机务段工作,从此成为一名“铁路兵”。每年春节,他都自愿放弃休假,坚守在春运第一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春运老兵”。在他的带动下,延安机务段的党员职工主动加入到这场战“疫”中,组成8支突击队、13支服务队,紧张地投入战斗。这些天里,赵海龙24小时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他说:“战场在变,本色不变,情怀不变。我是一个兵,是兵就要坚守在战场上。”

延川县退休老干部冯治堂,疫情发生后,行动不便的他一直默默关注着抗击疫情的进展。冯治堂说,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忘我奋战在一线,摘下口罩一脸勒痕、神情疲惫的画面就感到一阵阵揪心。2月14日,是他80岁的生日。正在抗“疫”一线忙碌的儿子和孙子只能打电话给他送上祝福。冯治堂让儿子和孙子和他一起缴纳特殊党费。2月15日,冯治堂一家三代人的3000元特殊党费交给组织。他说,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党员,在大灾大难降临的时候,有责任和义务以缴纳特殊党费的方式履行自己的使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延川县永坪镇信用社员工得知主任鲁娜缴纳特殊党费时,也自愿加入其中,他们决定每人缴纳1000元特殊党费,支持抗“疫”。“在这特殊时刻,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通过特殊党费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大家携起手来,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

在抗“疫”一线的基层干部高艳,也被冯治堂一家三代党员缴纳特殊党费的事迹感动,主动缴纳了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