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百姓生活 > 正文

乌鲁木齐社区故事

发布日期:2016/5/30 0:50:50 浏览:1385

延安民族,乌鲁木齐社区故事 乌鲁木齐社区、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天气、乌鲁木齐天气预报、新疆乌鲁木齐天气预报、乌鲁木齐住房公积金、乌鲁木齐在线、乌鲁木齐人事考试网、新疆乌鲁木齐天气、乌鲁木齐机场、延安民族。

编者按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014年6月,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

相互嵌入,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动态把握,成为多民族社区建设发展新的方向。我们来看看,在新疆、在乌鲁木齐市的东南部,一块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天山区延安路片区吉顺路北社区的嵌入式探索之路。一个嵌入式社区的探索路径

冯永芳

5月中旬,连续两天的狂风戛然而止,摇摆的世界安静下来,饱满的阳光补偿般地浓烈播洒着,镀了暖色的万物顿时鲜活透亮起来。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延安路片区吉顺路北社区,人们从屋里走出来,神色安详愉悦,干净的灰白楼体、平滑的大理石地面、翠绿鲜嫩的植物,在白云的映衬下,这个社区如新生的婴儿般清新而纯美。

吉顺路北社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3个民族的55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每幢楼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民族在一起朝夕相处。

各民族一起居住、生活、交往、交流的过程就是相互嵌入的过程,如同阳光嵌入肌肤,空气嵌入肺腑。你看我一眼,我对你微笑一下;你抱抱我的孩子,我和你开个玩笑;我给你端碗饭,你给我送把菜……这些神情、言行都是嵌入的按键,时间长短和交往频率无形中会把这个区域里的人融化、重塑。结构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经济嵌入,慢慢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成为更为丰富的个体。

差异化的环境更有助于人的全面成长,有助于人的包容开放,这是新疆这块一体多元文化之地给生活在其中每个人的福报。

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部的吉顺路北社区,一个个家长里短的温馨故事,一个个不分你我的感人画面,把一个嵌入式社区的雏形在我们面前展开。从午后到日落,几个邻里交往的温暖场景

正是下午上班时间,吉顺路北社区的休闲期还没有到来。

在社区的长廊里,两组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打牌,都是汉族、维吾尔族老人的四人组合。

买买提·热依木一边利索地啪啪作响地甩着手中的牌,一边和他的老伙伴们开着玩笑。

“老头子,你要是再这么赖皮,我就不和你玩了。”买买提装作很气恼地向他旁边的老张头说。

“你不和我玩和谁玩,我们可是两个离不开呢?”老张头狡黠地笑着说,“我们都一起玩了四五年了,我不陪你玩,你天天在家陪老婆子有啥意思。”

看到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军走过来了,他们立即一致对“外”起来:“哎,马书记,这里给我们摆个桌子嘛,你好意思让我们这把年纪了还挤在这水泥板上吗?”“什么,让我们到老年活动室去,不去不去,暖气停了,太阳还没把活动室照暖和呢,这里多好,空气好,晒着太阳补着钙,这才舒服呢。”

八零后小伙马军有些为难:“大叔呀,摆过桌子呀,几天就坏了。什么?换成水泥桌,那不就把路挡住了?别人咋走路呢?好吧好吧,我再想想其他办法。”

作别吵吵闹闹的老顽童们,午后的暖阳下,我们惬意地继续在社区里四处转着。

“看,那是美丽坎大姐,”马军指着不远处正在和人聊天的一位中年维吾尔族女子说,“她很热情,这里很多居民都喜欢她。”

从新疆供销学校退休的美丽坎,是2009年搬到这个社区的,一年以后,她家的新邻居搬进来了。

新邻居是汉族,他家叮叮当当的装修声老是传到美丽坎的耳中,装修阶段的生活是最忙乱的,房子里一片狼藉不说,人的心态也是焦躁的。一打开门,新邻居家的粉尘就一涌而出,噪音惊天动地。楼道里刚清理完,一会又积下一层厚厚的灰尘。要是别人,早就烦了,她却不,她知道新住户的苦恼。

在电钻嘈杂的装修声中,新邻居听到了若有若无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美丽坎。她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抓饭站在门口。“来,趁热吃。”美丽坎热情地招呼。新邻居先是愕然,后是感动。正是中午吃饭时间,他们忙得没时间出去吃饭,这盆抓饭,一下子把他们的心焐得暖暖的,让他们不知说什么好。

更让新邻居没想到的是,在他们装修的两个月期间,隔一两天,美丽坎就会做好了饭送过来,还不断变换新花样,拌面、米饭、炒菜……

“我是在石河子长大的,我家的邻居们也多是汉族,我们的关系都特别好。”美丽坎说,“我有个习惯,喜欢与人。如果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不伸出手来,那是一件没法原谅的事情。”

两家人迅速亲密起来。一次邻居两口子都到内地出差,3岁的孩子就留给了美丽坎照料。整整10天,美丽坎日日夜夜带着这个孩子,碰到的人都问她:“你的孙子呀?”她笑呵呵地不置可否,眼里都是对孩子的疼爱。

邻居一家人口多了,买了大房子,搬家之前,他们来和美丽坎道别:“最舍不得的就是你了。”邻居的眼泪流下来。美丽坎抱住闺蜜般的邻居:“哎,不要难过,还在一个城市嘛,我会去看你的!”说这话时,她的眼睛也红了。

虽然分开了,两家人还经常在联系。“我们是永远的好邻居。”美丽坎说。

在美丽坎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平平常常的。“右手做的事情,不要让左手知道”,人和人之间,本该如此,互敬互爱,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

虽已立夏,慢热又乍寒的气候让社区小院里的绿萝和葡萄藤才刚刚露出头来,倒是刺玫、海棠已争奇斗艳了。绿油油的韭菜、大葱蹿得很猛,新翻过的土地泛着湿气,不知里面又是什么植物正在孕育。

这是A18号楼一楼的一个小院,从院子里的一派生机就能看出这家主妇的勤劳能干。女主人叫贾文援,回族。粉汤、油塔子做好了,她总会喊来汉族邻居顾红贤一家一起。

顾红贤也有独门手艺,量体裁衣是她的特长。她家的院子里砌了水泥的桌凳,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把布料、剪刀等拿到院里。路过的人会进来好奇地看着她魔术般把一块布做成美丽的衣裳。

小区的人常来顾红贤的小院里扎堆,看她裁剪,跟她学手艺,各民族的居民都有,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经常有语言不通的时候,这时贾文援就会大显身手,她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很快就把彼此间的语言隔阂消散了。

顾红贤的弟弟一家在另一个小区居住,他们希望姐姐一家也搬过来,彼此有个照应,“我哪里也不去,这里比哪都好!”顾红贤很满足地说。

天色渐渐变暗,这个小院里的各种口音、各种语言混合起来,在黄昏中搅拌,每个人心中都生出一种不愿散去的眷恋。

从封闭到绽放,一个家庭的“去极端化”之路“哎,阿卡(维吾尔语哥哥),生意怎么样?”马军用流利的维吾尔语向开着小商店的一位维吾尔族男子打招呼。

“老婆子,你坐过来说话,我给客人切瓜去。”男子热情地让我们坐下,切开了甜瓜,金黄色的瓜瓤如蜜般甘甜。“来,来,吃瓜,从吐鲁番拉来的。”女主人热孜万招呼我们。

托乎提巴克·约麦尔一家是三年前从吐鲁番搬过来的,“家里只有2亩地,生活过得很不好,听来过乌鲁木齐的老乡说,这里可以找到活干,我们就过来了。”热孜万大大地和我们聊着天,托乎提巴克则忙前忙后地照管着店里的生意。

“他们刚来时可不是这个样子,”马军指着托乎提巴克说,“阿卡的胡子这么长,到胸部了,明明还不到40岁,可看着像个大叔。”他又转向热孜万,说:“阿恰(维吾尔语姐姐)躲在房子里不出来。必须出来的时候嘛,把自己蒙得严严实实的,不让我们看到她漂亮的样子。”

托乎提巴克和热孜万对视了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们那时顽固得很,”马军说,“我上门做工作,给他们讲民族宗教政策,讲民族习俗和文化,可阿卡根本不理我。”

马军还是一趟趟去,但收效不大。正不知如何打开突破口呢,托乎提巴克主动找马军来了,他嗫嚅了半天,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我的孩子嘛,8岁了,还没上学,怎么办,急得很,你们帮帮我……”

马军立即表示:“这个事情我们当自己的事情去办!”

一天也没耽误,马军跑了三天,终于协调好了托乎提巴克孩子上学的事情。

托乎提巴克看着马军,眼里都是感激,还有隐隐的泪光。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之门豁然打开了。但他们一家三口如何才能在乌鲁木齐生存下来?这个问题比上学难度还大。

托乎提巴克有不错的裁缝手艺,可手头没多少钱,租不起门面房。孩子上学的喜悦很快就被生活的重压给挤占了,他的脸色沉沉的。

马军和社区的物业联系,把小区临街的一间闲置的车库腾出来,低价租给了托乎提巴克。

缝纫加干洗,托乎提巴克每月有了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心头的阴云一扫而去,有保障的生活让这家人看到了明媚的阳光。

马军每天路过这里,都会和托乎提巴克聊聊,问问他的情况。

有一天,马军惊奇地发现,托乎提巴克的胡子不见了,一览无余的一张脸精神饱满,至少年轻了十岁,简直让他不敢相认。

热孜万也脱去了蒙面罩袍,披上了色彩艳丽的头巾,在她家店外搭起了凉棚和架子,摆上了一层层的时令水果。在火红的篷布映衬下,她的脸儿像水果一样娇艳。

他俩封闭和蒙尘的心灵一旦被关爱一遍遍地擦拭干净,就如同一扇久闭的窗被打开了,新鲜的空气、人与人的温情、外界的新鲜资讯都滋养着他们饥渴的细胞,他们大口大口吮吸着充足的养分,他们破茧而出了。

现在,他们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了。热孜万还成了这幢楼的楼栋长,看到有搬进搬出的人家,就会过去了解情况,进行核实登记。

每年年底对包户的社区干部进行考评时,热孜万总是最认真的那个。她看不懂汉字,就让人一个个翻译给她听。在收回来的考核表中,不用问,那个打钩打得最整齐最用劲的表,一定是热孜万填写的。

前些日子,以热孜万为原型的小品歌舞秀在社区上演。舞台上,那个从蒙面罩袍到艳丽服装,从封闭自己到活力绽放的女子的故事,让很多人动容。当主持人说出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社区,女主角就在大家身边时,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转向坐在观众席中的热孜万。那一刻,热孜万成了全场瞩目的焦点。

从来没有被这么多的目光一起注视过,那些蒙在黑罩袍后的灰暗岁月,似梦魇一般地远去了。热孜万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一年前的自己和现在这个自己,好像相隔了几个世纪。

托乎提巴克轻轻捣了捣她,热孜万回过神来,她站起来向大家点头,微笑致意。是的,这才是真正的热孜万——美丽、独立、坚定,对未来充满希望,再没有什么愚昧落后的东西能遮住她的光芒。她自信大方的神态让大家再次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她精彩蜕变的喝彩。

现在,托乎提巴克一家还和社区的一位孤寡汉族老人结成了帮扶对子,老人教他学说汉语,他则经常带着瓜果去看望老人,把老人的衣服拿过来帮着洗净和裁剪。

有吐鲁番的老乡和亲戚来了,托乎提巴克会真心实意地给他们说:“这里的人真好,党的政策真好,你看我现在的生活,都是他们带给我的。兄弟团结有马骑,妯娌和谐有饭吃,这个道理我现在才真正懂呀!”

从线下到线上,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公益力量吉顺路北社区副主任艾吾扎力江·皮达依,还有一个身份是自媒体达人。

他2014年推出的世镜微信公众号,在开通短短半年后,平台粉丝超过8万人,目前已有超过18万的粉丝关注。

艾吾扎力江在社区工作5年了,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年轻人。“都是信息化时代了,我们的很多工作还在传统的框架里打转,比如说对流动人口服务和宣传教育的途径单一,传播速度慢,耗费人力多,宣传效果也不太好。”他说。

怎么办?艾吾扎力江想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展社区工作。

这个社区有一多半的少数民族居民,他们中很多人看不懂汉语。艾吾扎力江尝试着让人把各类信息翻译成维吾尔语,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

起初,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