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1961年一老农提着绿豆到北京,毛主席亲自接见:老朋友有何请求?

发布日期:2021/9/5 11:58:45 浏览:609

来源时间为:2021-08-26

1961年一老农提着绿豆到北京,毛主席亲自接见:老朋友有何请求?

2021-08-2613:31:50来源:我的葡萄有点辣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1975年4月,一个七旬老人从陕西赶往北京,请求看望毛主席、周总理,他表示自己在报纸上看两个中央领导生病,内心十分着急,夜里经常梦到和伟人相处的画面,梦醒后泪水止不住流。

说着说着,老人又哭了出来,心情很是激动,工作人员不敢怠慢,连忙将消息上报。这个老人是谁?为何和伟人这么熟悉?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陕西农民,名为杨步浩,他和毛主席的友情是在延安时期建立起来的。

延安大生产运动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改变了侵华方向,开始将军事力量投入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并展开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而此时的国民党也消极抗日,践踏统一战线,对陕甘宁边区和根据地进行封锁,还停止为新四军、八路军发放军事经费。

面对重重压迫下,解放区的财政遭到了巨大考验,军人们时不时陷入饥饿中,百姓们也经常饿着肚子,没衣服穿。为了战胜难题,1942年底,党中央喊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口号,鼓励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克服饥荒、温饱问题。

为了能带动大生产运动的有效推进,组织要求上到中央领导,下到士兵、机关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且要发动学校、边区百姓一同加入生产运动中来,以解决区政府的财政紧张问题。

同时,党中央也制定了减租减息、增开荒地等政策,减少农民的税收,每个农民都能分到土地,且缴纳的公粮比例减少,这些举措让农民拍手叫好,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中,杨步浩正是其中之一。

当时身为农民的他,为了支援抗日,早日将日军赶出中国,积极参与农耕中。为了种好粮食,他每天五更就起来管理庄稼地,在他的悉心管理和养护下,种植的小麦、谷物长势倍儿棒,个头也很大,还被边区农展会选去当展品。

正因粮食丰产,杨步浩每次都会主动多上交一些公粮,得到了领导的夸奖和称赞。此外,他还带领村民从事变工互助,壮大传统畜禽养殖业,并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打井抗旱,保证夏天作物有足够的水源浇灌。

杨步浩还积极开荒,尽管他家在横山县,但为了增加土地种植面积,他还动员家乡的村民来到延安附近开垦荒地,从而使得耕作面积逐步扩大。

1943年初,杨步浩被推选为劳动英雄,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组织下,几位劳模被邀请来到南泥湾359旅驻地参观学习。

时任旅长王震听闻劳模来了后,亲自接待他们,并将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了出来。在聊天中,王震说道:“不光是我,就连毛主席、朱老总也要展开农业生产,也需要开垦荒地!”

杨步浩听了后一愣,心想:“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都要思考如何打鬼子,如何和反动当局作斗争,还要抽出时间耕种,实在是不容易啊!”

他问道:“王旅长,毛主席难道也要上交公粮吗?”

王震听了后笑着说:“肯定的,领导要以身作则,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搞特殊化,每个人一视同仁,据我说知,主席一年需要上交300斤小麦,任务可不轻啊!”

杨步浩听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里更是无眠,在他看来,毛主席、周副主席、朱老总为了能让穷人翻山当地主,让天下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可是操碎了心,他们工作这么忙,如果再腾出时间种地,那身体岂不是累坏了,就算是铁人也不能这样啊。

帮主席代耕

从南泥湾回来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说:“做人要懂得感恩,主席他们这么忙,还得去农田耕地,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还年轻,已成家立业,没什么拖累,有使不完的劲儿,下地干活也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帮主席他们分担分担呢?”

妻子听了他的肺腑之言后,对此很是激动,没想自己的丈夫思想如此崇高,支持他的主张,并建议他早点行动起来。

第二天,杨步浩来到了乡镇政府,和乡长提出了建议,表示自己可以为主席代耕,让他们腾出时间研究大事。乡长对他的提议表示支持,并奖励了他4头驴、4把犁耙等,让他全身心投入到代耕中。

至此之后,杨步浩全身心投入到了代耕中,因家里劳动力不多,他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还要让媳妇举着火把加班加点,尽管每天都很辛苦,可他从来没抱怨过什么,且也没有半点疲惫感,每天收工后意犹未尽的走回家,早上又第一个来到农田里。

端午节过了后,农田里的小麦开始成熟了,麦穗看上去金黄金黄,在大风中摇曳着,似乎在向主人报喜。

看着小麦成熟后,杨步浩和妻子加快速度,没日没夜的工作者,争取早日将小麦采割完毕,紧接着又对其脱粒、扬谷等,晒干后灌袋。很快,他驾驶着毛驴,将收获的300斤小麦送到了毛主席的居住地杨家岭。

他对负责收公粮的同志说:“我是来给毛主席代缴公粮的!”说完后,他指着驴车上的粮食,工作人员对小麦进行验收、称重,就这样,毛主席一年的公粮定额被杨步浩提前完成。

被主席亲自接见

很快,杨步浩为主席代缴公粮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延安,大家对这个老农点赞的同时,也好奇他是何方神圣,为何会主动为主席代耕?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对杨步浩的精神所动容,他连忙派警卫员将这个质朴、纯真、实在的老农接到自己居住的窑洞内。

初次见面,毛主席打量着这个一身黑布衣服、头上系着白毛巾的陕北老农,因长期在农田里耕耘,使得杨步浩的皮肤变得黝黑。

毛主席握着杨步浩的手,领着他来到了窑洞中,这一举动让老杨感动不已,没想这个领导农民革命的大救星,竟然如此平易近人。

来到了屋子里后,主席为他准备了茶水,还递上一颗烟,让他不要有思想包袱,将自己当成朋友一样相处。

很快,杨步浩紧张的内心开始舒缓起来,和主席唠起了家常。当主席问其为何帮自己代交公粮时,杨步浩先是一愣,很快眼珠子泛起了泪花。

他诚挚回道:“主席啊,你可是我们穷苦人的大救星,如果不是你,我的家恐怕早已支离破碎,也没法吃上饱饭,你帮了我这么多忙,我只是为你代缴了一点公粮,这算不得什么。你们那么忙,哪里有时间耕地啊!”

主席听了后很是诧异,他本以为这个老乡为自己代耕是思想进步的表现,没想这背后另有隐情,在主席的追问下,杨步浩说起了自己的心酸经历。

原来,杨步浩是1905年11月生人,家庭十分贫寒,早在七八岁时就给地主放牛放羊,受尽了地主的欺压和白眼,这也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地主经常无故克扣工资,但他却无法站起来反抗,不然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

正是在剥削、欺凌中,杨步浩长大成人,开始老老实实种地,尽管一家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都十分辛苦,但正常年景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毕竟粮食丰收后还要给地主交税,落在自己手里已没有多少粮食了,一家人只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状态。

1929年,陕北遭遇了一场重大旱灾,因当地大半年没有降雨,使得庄稼无法正常生长,到了收获季节更是颗粒无收。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村民们挖野草、啃树皮等,然而,不少人还是因饥饿而死,大家只能出去逃荒,杨步浩一家也不例外。

他们一路上四处奔走,希望能讨要一点粮食生存下去,他们一直往南走,最后在延安县川口石家畔这个小山村定居下来。

为了生活,杨步浩只好给地主当佃农,不过因地主的剥削欺压,他每天拼命劳动却得不到太多的回报,结果第二年父亲、2个女儿因饥饿而死。

但即便如此,地主仍然没有恻隐之心,继续对穷人剥削。因杨步浩没钱给死去的父亲、女儿购买棺材,为了能让他们体面的离开,只能问地主借钱。

但地主的钱可不是那么好借的,其利息非常之高,堪比当今时代的“套路贷”,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利息的“翻滚”速度,这也意味今后一辈子,杨步浩都要为地主卖命,给其当苦力。

不过,这一切都因中央红军的到来而改变,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并在这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对那些恶霸地主进行批斗,并将他们的土地充公,分配给穷苦农民。

杨步浩就此翻身,不仅债务不用偿还,还在土改中分到了80垧地,那天晚上,他和妻子激动地一夜无眠。之后,杨步浩和妻子精心耕作,认真管理庄稼地,过上了“两不愁”的生活,这是他过去三十年来所奢望的生活。

正所谓“吃井不忘挖井人”,杨步浩和穷苦村民们对毛主席十分崇拜,认为他和红军是穷苦人的大救星。为了感谢,杨步浩积极缴纳公粮,每次都会足额上缴,以保证军人的食用需求。

毛主席听了后感慨良多,他由衷赞叹道:“无产阶级就是要和农民群众打好关系,一心一意为农民谋福利,这才是我们奋斗的宗旨,这样才能打动民心,让百姓们站在共产党人身边。”

当天,毛主席执意要留下他过夜,两人当天夜里聊了很多,主席也向他阐述革命的道理和意义,这让杨步浩的思想得到了启迪和开悟,他明白,一个人富裕不是富裕,唯有全村、全乡、全县、整个边区的农民都能富裕,那才能为革命保驾护航,让八路军强有力的抗战。

第二天临走前,毛主席还亲自拉着他来到菜园子里,采摘了番茄、豆角等,这些都是主席亲手种植的。随后,主席还让警卫员将腊肉、饼干等一并送给杨步浩,让他带回去给孩子们品尝。

和主席成为朋友

回到了村子里后,杨步浩将主席送的农产品分给了村民,而他本人因思想进步,很快就入党,当上了村干部,带着村民共同发展农耕,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农民。久而久之,杨步浩在村集体中有了很高的威望,得到了众人的拥戴。

后来,他还鼓励不少村民来到延安是川口区六乡定居,在这里开垦土地、生产耕作、打井抗旱、安置难民、扫盲识字等,从而让六乡成为十里八村文明的模范乡。

1945年1月,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上,杨步浩被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奖励其5万元。当然,从第一次和主席相识后,杨步浩和主席之间的联系一直没中断过,他知道主席是湘潭人,爱吃辣椒,特意购买了朝天椒种子,在自家院子里栽种了一大片,等成熟时再将其采摘下来送给主席。

如果刚好碰上了饭点,那主席就会邀请他一起进餐,并借机询问他陕甘宁边区的百姓真实生活状况,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主席面前,杨步浩也不用太拘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边区的百姓激动不已,经历了14年的抗战,大家终于把鬼子赶出国门。不过此时的老蒋却不怀好意,企图继续他的独裁政治,为了拖延和共产党军队的交战时间,还多次邀请毛主席“重庆谈判”。

为了给人民一个交代,为了最大化的争取和平,主席答应前往重庆,和老蒋一较高低。

主席离开延安一事牵挂着边区百姓的心,大家担心他的安全问题,杨步浩也十分着急,生怕老蒋会下毒手,经常去乡上、区里、县里询问主席的近况。

他心里嘀咕着:“主席离开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等他来了一定要迎接。”

从那天开始,杨步浩每天干农活时都会留意飞机的飞行情况。只要听到飞机声响,他就会去乡上询问情况,期待主席能够早日回来。

10月16日这天,乡上的干部告诉他主席回到延安,他听了后高兴了一整天,夜里兴奋地没合上眼睛。他和老伴说:“主席去重庆谈判一个多月,为我们老百姓争取和平,争取福利,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家还有三只鸡,给主席送过去,也算尽到我们平民百姓的一份心意了。”

次日一早,杨步浩早早就赶着毛驴,带着三只鸡,去往主席的住处枣园,不过此时主席正在杨家岭开会,他只好等待下去。

主席开会回来后,听工作人员说杨步浩前来看望,连忙让人将其请到办公室内,和其亲切地交谈,如同多年未见的朋友一样。主席安慰道:“去重庆谈判自然是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