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

发布日期:2022/8/15 19:08:10 浏览:2608

后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口无遮拦的于小娅向与会的县委书记反映了好多真实存在的问题,那些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没人愿意得罪人。于小娅的发言引起县委书记的关注,不久后她被提拔为副乡长。于小娅觉得,一个人不能太自私,不能为了自己就不顾大局。于小娅认为,这就是知青精神。

于小娅的经历充满了感伤。她的父亲在铁路上工作,会讲一口流利的日语,有许多的日本朋友。文革的时候,他翻阅日本词典时被红卫兵发现,结果招来一顿惨无人道的毒打,致使全身12处骨折,到处都是血孔窿,里面生满了蛆,战战兢兢的于小娅拿着镊子一个个地往外夹。于小娅的爷爷一气之下离开人世,在家里乱成一团糟的情况下,于小娅等姊妹三个分赴陕北、内蒙古、黑龙江插队,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

插队时,于小娅和一位知青有了恋情,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孩子生下不久就送给了当地的一位乡亲。这位知青后来回了北京,于小娅则和当地的一位农民结婚。1980年,于小娅结束了12年的农民生活,成了县食品公司的一名合同工,职业是喂猪。因为工作努力,她在1985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令人刮目相看。而那个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那段恋情,成了于小娅难以舍弃的一段往事,当年生下的那个孩子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家室,而且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两人偶尔会在路上遇到,但都显得很生分,没有过多的话语。

于小娅的烟瘾很大,几乎每天要吸一包,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反正是因为无聊。在当地,北京知青是一个另类,他们一直试图融入当地人的圈子,但似乎都是枉然。退休后的于小娅更加感觉到无聊,这种无聊让她的烟瘾一天比一天大。

同样感觉到无聊的还有留守在黄陵县的李振远。李振远的父亲是文革前的一名高级干部,因为这一个背景,李振远插队时被分配到了黄陵县最为贫困的一个村子。不过李振远认为,他并没有吃多少苦。因为他会摄影,下乡时他就带着一部蔡司120相机,这让当地的领导很器重他。李振远如今在黄陵县外办工作,主要负责一些重要领导到黄帝陵参观时的拍照工作。李振远很少和当地的留守知青来往,这让他的生活圈子更小。李振远说他随时都可以回北京,他在北京的8个兄弟如今都是大官。而当地的留守知青说,李振远说的都是吹牛,如果能回去的话谁不愿意回去。李振远称,他之所以不回去,是想用相机记录这段还未完结的历史。李振远拍了好多照片,楼下堆放煤的一间棚子被他改做工作室,有很多人参观后对他的照片并未做太多的赞扬,李振远认为是他的照片太大气,他们欣赏不了。

8.一位北京知青告诉他的女儿,你不要结婚

多年以来,33岁的付育华经常会做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里,他只有三四岁的样子,一个白净的女人坐在炕沿,递给他一包好吃的,然后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女人的泪珠子不停地掉在他的脸上,很烫。这时候,会有一个陕北口音的女人说,“你要走了,给娃多说几句话。”

付育华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位农民。他清楚地记的梦里的事情发生在冬天,透过窗棂可以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他曾十分好奇地给父母讲过这个梦,父母说,梦见女人是该给你娶媳妇了。2002年国庆节,付育华与当地的一位女子结婚。第二天,他的父母第一次主动向他说起那个梦,“你说过的那个梦是真的,那个白净的女人是你的亲生母亲。”

1973年,刚刚出生两个月的付育华被送给了延川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他的亲生父母没有结婚,他们的身份是北京知青。三年后的1976年,在这个中国历史永远也无法淡忘的年代,付育华的亲生父母结束了八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生活,回到了北京。

付育华的养父母告诉他身世的同时,曾十分大度地对他说,他可以到北京寻找亲生父母。付育华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放弃了这个念头。他明白,养父母在内心里是不情愿让他离开的,他也不愿望离开他的养父母。付育华不愿去北京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回北京后是否结婚了,如果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他的出现只会给他们惹来尴尬和更多的麻烦。

从至今依然留守在延安市的部分北京知青那里,付育华了解到亲生父母当年的一些事情。他的父亲因为出身不好,插队后经常被做为“火靶子”--“斗私批羞”的对象。有一次,几位一同插队的知青嘴馋,怂恿他的父亲偷来老百姓家里养的一只狗,杀了吃肉。等大家吃完了,又以此为由对其进行“斗私批羞”。付育华的母亲看不过眼,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

1973年初,当地知青统一检查身体时,付育华母亲肚子里的一个秘密再也藏不住了。管理知青的干部找到她,轮流给他做工作,要她告付育华的父亲强奸罪,而且允诺她可以提前调回北京。据称,当时已经给付育华的父亲定好了15年的刑期。但她始终坚称那是她自愿的。

当年插队的知青,多多少少都在感情上有一些纠葛,谁都不可否认,那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年龄。就像他们争先恐后地搭上那列西去的火车一样,苍凉的黄土高原、单调孤寂的劳作,让他们体内的荷尔蒙弥漫了整个躯体。在黄陵县一个监狱工作的北京知青龚凤海,曾亲眼目睹他的好多战友和乡亲因为男女作风问题锒铛入狱。在那个把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破坏军婚相提并论的年代,和北京知青谈对象无疑是一个高压线’,搞好了可以成家立业、繁衍续种,搞不好就会被批斗、进监狱。若干年后,当龚凤海看着满街的按摩院、洗头房时,他心中的那份失落和郁闷旁人无法理喻,贴满了美女画的单身宿舍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非议,也让他继续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入的乌托邦。

在宜川县工作的袁京红和付育华同岁,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袁京红的父母在生下她之前已经结婚,已经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这让她不必担负私生子的恶名。如今,当精子库、试管婴儿、代孕妈妈这些超越婚姻和感情的词语充斥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审视私生子这个词语和背后的那段历史。在延安的许多角落,还有很多当年北京知青遗落的种子,如今已逾而立之年的他们,在这片依然荒凉的黄土地上,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京红站在妈妈当年住的窑洞前

袁京红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上小学以前,袁京红一直把自己的奶奶叫妈妈。该上学时,奶奶让她改了口,她并不清楚这其中的秘密。直到有一天,袁京红和同学吵起架来,同学说她没有妈妈。她哭着跑回去问奶奶,“我为什么没有妈妈?”奶奶告诉她,她的妈妈在她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去了北京。

“那时候,我就开始恨我的妈妈,她怎么不管我,为什么非要走?”袁京红说。为此,她自做主张,改掉了妈妈给她起的“京红”这个名字。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语言学者,都不得不佩服中国汉字的玄妙和又深邃,袁京红碰到过好多和她同名的人,她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年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喜欢琢磨历史的袁京红始终觉得,其实历史不会消失,它会悄悄地藏起来,藏在每一个角落,甚至会藏在虚无的梦境中或者流动的空气里。

袁京红的母亲是当年插队宜川县的一名北京知青。在和当地的一位农民结婚生下袁京红不久后,她得到了一个返城的指标。她曾经也期望自己回京后再将丈夫的户口迁到北京,但她回京后发现,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北京的工作安置好之后,袁京红的母亲回到宜川县,办理了离婚手续。

1995年,正在延安一所中专学校读书的袁京红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写信的人告诉她,他是她的外公。袁京红至今还记的,那是一封挂号信,信封背面,贴满了面值八分钱的长城邮票。那封信很短,在信里,外公告诉她,她的母亲在回京一年后就精神失常。

1996年7月,袁京红中专毕业,她告诉父亲,她想去找她的母亲。那时候延安至北京还没有直达的火车,父亲借钱买了一张从延安至北京的飞机票。临走前,奶奶拉着袁京红的手问,你还会不会回来?袁京红肯定地说,她会回来的,在袁京红的心目中,她真正的母亲就是她的奶奶。

从舷窗上看陕北,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土黄色的山丘之上,或者是绕着一圈一圈的田地,从高处看,就像纹理密布的手指,或者是大片大片的坡地,像补丁。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位农民到北京看自己的儿子,北京人总是看不起他,总有人像审视小偷一样问他是干什么的,后来当有人问他是干什么的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修地球的。从飞机上看陕北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豪迈,都会从内心佩服人类的伟大和顽强。当年插队陕北的北京知青,绝大多数都做过修地球的工作,扛着镢头,拉着木制的两轮架子车,开荒造田、劈山推路。若干年后,因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陕北又成了退耕还林的重要区域,当年开垦的荒山又长满了蒿草,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那是袁京红第一次坐飞机,延安和北京,仅仅从飞机上俯视,就能看出这两个地方的差异。中国这个最贫苦最荒凉的地方,和这个最繁华最现代的地方,因为那段历史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袁京红来到北京,见到神情呆滞的母亲,她问母亲,“你认不认识我?”母亲竟然用陕北话回答她:“你就是我陕北的女子。”外公告诉袁京红,她的母亲回到北京后,工作不是很顺畅,另外,自己的孩子又被丢在了陕北,让她心理负担很大,最终导致精神失常。袁京红在北京住了两个星期,临近回陕北时,在火车站,年迈的外公再一次问她,“你觉得北京好还是陕北好?”袁京红说还是我们那儿好。外公非常失望。回到宜川后,她听奶奶说,她去了北京后,她的父亲三天没有睡觉。但在她回去后,父亲从来没有问过她母亲的事情。

两年后,袁京红带着男朋友再次去了北京,她马上就要结婚了,她想让母亲看一看女婿,那位憨厚善良的陕北小伙子,没想到的是,母亲告诉她,“你不要结婚!”

那次从北京回来后,袁京红曾给外公写过一封信,但没有回音,双方从此没有书信往来。母亲曾给她留下家里的一个电话,但她不敢打,因为听外公说,只要母亲一听别人提起她,就会离家出走。袁京红曾拨通过一次电话,她听到母亲接电话的声音,她一句话也没敢说,就挂了电话。

如今,33岁的袁京红已经是一个七岁孩子的母亲了,做了母亲之后的袁京红不再埋怨自己的母亲了。袁京红的儿子经常缠着她,让她讲一下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告诉儿子,等你懂事了妈妈再告诉你。不过,她觉得现在儿子已经很懂事了,有一次他们夫妻两个吵架,儿子对她说,你千万不要像电视上的那样,一吵架就离家出走。她告诉儿子,妈妈永远也不会离开你。做了母亲的袁京红还有一个心愿,她想带着儿子去趟北京,她想告诉母亲,她结婚了,而且生活得非常幸福,她希望能借此打开母亲那个心结。

9.从北京到延安,路途是多么遥远

现任宜川县委书记的姚靖江小时候就接触过许多的知青,和知青一起,他们学会了刷牙,知道了什么是罐头和电影,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姚靖江曾担任过共青团延安市委副书记,任职期间,组织策划过北京知青回延安、北京知青子女和延安儿童手拉手、召开北京知青支持延安希望工程座谈会等多项活动。姚靖江称,当代史上对延安影响对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毛主席到延安,另一个就是北京知青插队延安,这些外来文明和先进的生产力,对延安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不过,姚靖江也不得不承认,那代人的历史已经在渐行渐远,一个让姚靖江记忆深刻的事情是,在几年前组织的一次北京知青回延安活动中,一位北京知青带来了自己的孩子,他想让孩子感受一下当年那个艰苦的岁月,在下车去看当年的知青窑洞时,孩子怎么也不愿望去,一边玩着电子游戏一边说,那个破窑洞有什么好看的。绝大多数知青二代目前已近临近或者过了而立之年,面对新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他们已经很难理喻和承接父辈们苦衷与精神。在采访一位留守知青时,他的孩子就质问,你采访这事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因此异常尴尬。

于淑敏

北京知青于淑敏的孩子也难以理解,他的母亲为什么会再次回到那个让她伤透了心夺去了她整个青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