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百姓生活 > 正文

苏中:甘做气象事业垫脚石-延安天气

发布日期:2015/12/25 8:37:37 浏览:855


一个秋日的早晨,阳光明媚,记者一行从北京城一路向北,来到小汤山附近的一处老年公寓,在这里见到了采访对象苏中老人。

1926年出生的苏老一辈子从事气象工作,他笑言自己是“89.5岁”的老战士。但在记者眼里,尽管戴着助听器和老花镜,耄耋之年的苏老看上去还是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在简单寒暄后,苏老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延安时期的老照片,向记者讲述起了那个时代的故事。

苏老说,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军观察组撤出延安时,把气象台和所有的气象仪器设备全部移交给了我方,从此有了延安气象台。

“我于1946年2月6日从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秘书处被选调参加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的创建工作。”苏老说,“那时我们除了负责美军飞机往返延安的飞行气象保障任务外,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航空气象和无线通信业务。”

“你看,这是1946年我们在延安气象台施放气球的场景;这是我和战友在制氢;这是延安气象台7个人的合影……”看着这些老照片,苏老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指着一张集体学习的照片,苏老说:“随着美军观测组的转移,我们也一路转移。1947年,我们7个人从延安转移到山西临县。

苏老风趣地告诉记者,在他的工作生涯当中,他的个人缺点有时候会成为工作优点。

1947年,苏老患上了神经衰弱,睡觉时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惊醒。1947年到1948年,延安气象台7个人押运气象仪器从山西转移到河北西柏坡,途经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区的货币在国统区用不了,组织上给他们分配了十几块银元,时任延安气象台台长的张乃召让苏中负责保管。“我把银元装在干粮袋中,绑在腰上当腰带。晚上睡觉时也不能拿下来,腰硌得慌,根本睡不着觉。我神经衰弱睡不好觉的缺点,保证了银元不被偷窃。那时候,我的这个缺点也就变成了优点。”苏老笑着说。

翻看《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这本书,当年延安气象台7个人的转移路线图跃然纸上。从陕西延安到山西临县,到河北西柏坡,再到天津、北京,在这一路的转移中,7个人患难与共,有惊险,有成绩,写就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苏中的履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读来便对转移工作一目了然。“1948年8月,苏中到华北军区电专陆空通信气象训练队任辅导教员和气象组组长;1948年底任天津市军管委军代表助理和气象组组长,负责接管国民党的气象机构。”

回忆起自己干了一辈子的气象工作,苏老总结道:“组织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在军委气象局成立之初,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的工作就是‘添砖添瓦’,做‘垫脚石’。”

1950年春,为了解决气象人才短缺的问题,原中央军委气象局与清华大学合办了短期气象人员训练班。苏中被任命为该训练班一大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一个人担负起了行政和政治工作。

说起这次培训经历,还有一个小插曲。苏中原本是从空军调到军委气象局报名参加学习的,时任军委气象局第一副局长的张乃召找他谈话,让他暂时放弃学业,担任训练班一大队的队长兼政治指导员。本着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决定的信念,他放弃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像这样放弃学习深造的机会,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事情,在苏中的工作生涯中不止一次。他坦言:“要一切服从工作需要,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完全服从组织分配。”

翻看到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照片,苏老自豪地说:“抗美援朝,我去了两次。获得了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由全国政协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分别颁发的。”

“人民气象事业走过了70年,作为一名老气象工作者,我现在不能为气象事业再做贡献了。只希望年轻的气象干部能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民气象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苏老道出了自己的殷殷期望。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