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老报纸回放延安光景

发布日期:2016/9/12 13:58:39 浏览:715

延安景,老报纸回放延安光景 光景瑞星、光景、老报纸、老报纸收藏网。

不见于史料的《解放日报临时刊》记载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史实?在颠沛流离、辗转曲折的撤离过程中,它又如何得以保存?一位红色收藏家的执着为我们还原了一段艰苦的岁月……

张协和原名蒋孝传,1920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作为复合型和专家型人才,他半个世纪以来为我国的机械设计、军工科研、建筑、教育、中医等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他的事迹广为人知,笔者要介绍的则是他在收藏革命文献方面的杰出之处。

张协和在青年求学期间,父亲曾叮嘱他:“你为人正直光明,但社会复杂,以后凡事要留有证据。”他谨遵父训。正是由于这个日常习惯,在延安工作的7年间,他收存了信件、图纸及书报刊4000多件。1947年3月15日,他奉命随中央后梯队撤离延安。为减轻负担,他把所有的日用品都放弃了,只是带走了这些收藏品。

195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想重新影印战争时期发行过的老报纸,但寻找了很长时间都难以找到完整的原件。张协和得知消息后,将自己保存的《解放日报》亲手交给了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范离同志。人民日报出版社接到这批报纸后非常振奋,经清点缺数极少,通过其他途径很快配齐,分12册全部影印出版,仅有一批临时刊因缺8份而没有影印。

“文革”期间,张协和担心“红卫兵”抄家,将所收存的藏品分散到了亲戚、部下、友人处。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为保住这批重要的档案资料,他让长子张延生将所藏《解放日报》原件及其他藏品交给博物馆暂时保存。但遗憾的是,走了几家博物馆均遭拒收,于是继续在家保存。1996年,张协和同志去世,这批珍贵的档案一直保存在他的子女家。

2007年秋,张协和的子女参加“延安儿女联谊会”寻访团访问延安,临行前对父亲张协和、母亲姚毅遗存的历史资料、实物等进行了初步清理、拍照,编辑制作了光盘并对部分原件进行复制,捐赠给了延安的相关部门。回京后,他们又对这批史料进行了系统分类整理,在仔细阅读了部分内容后,发现保存下来的3000余件陕甘宁边区原始资料,都是研究那个时代的宝贵文献,而且部分实物资料可为研究边区发展史和延安革命文物修复提供佐证。尤其是那批《解放日报临时刊》,目前存世极少。2011年5月,张协和的女儿张辉在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听了笔者一次党课,内容基本以老报刊为线索讲述党史。她听了之后很感慨,课后找到笔者,讲述了他父亲的收藏故事,并咨询《解放日报临时刊》的存世状况。说实话,笔者当时根本不知道《解放日报》还曾出版过临时刊,回家查找资料也未见有所介绍,于是请她把有关资料整理出来,打算深入挖掘一下。但时隔不久,笔者因病暂时将工作停止了下来。今年3月,张辉再度联系我,并兴奋地告知,在延安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日报临时刊》已经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听到这个消息,笔者兴奋不已,为张协和子女们的不懈努力终成正果而感到由衷钦佩,同时也为新闻史学界增加了一份重要的研究资料而庆幸。

那么宝贵的《解放日报》,中央档案部门为什么没有保留下来呢?《解放日报临时刊》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版的?据张辉转述,解放战争爆发不久,鉴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危险越来越大,1946年11月3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处理与保存密件的指示》,其中指出除重要而机密的文件指定专人妥善携带外,一般事务性文件“应即销毁”。延安各单位火速集中并销毁了数十万件资料文档,其中包括《解放日报》全套及临时刊。仅中央秘书处就烧毁文件十几箱,机要处烧毁的电报达13355件。中共中央从苏区时期开始对保管收存档案非常重视,延安仅中央秘书处材料科集中保存的档案就装了4窑洞。经过甄别整理,原始的92箱档案也被精简到了64箱。11月11日,刘少奇在中央党校干部大会上作了撤离延安的动员。12月初,中央机关开始大规模疏散,《解放日报》的部分人员、设备也开始撤离。中央印刷厂分别在子长县魏家岔、冯家岔建立分厂。印刷总厂迁至魏家岔,延安作为分厂仍坚持《解放日报》的印刷,只是将版面和名字更改为竖字刊头的《解放日报临时刊》,并于1946年12月5日出版了第一期,1947年2月10日停刊,共发行了61期(内中有一期空号,实际出刊60期)。因为当时正处于离乱之际,《解放日报临时刊》在读者群中基本没有被保存下来。可以说,张协和同志保存下来的原件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极高。(李润波)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老报纸回放延安光景》相关参考资料:
老延安、延安市、延安 供电、延安 电力、延安 爆炸、延安 打砸抢、延安 触电、延安 电费、延安 限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