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来自延安监狱教育改造模式的调查

发布日期:2015/10/21 12:19:04 浏览:729

服刑人员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尊严2011年11月19日陕西日报【字体:】

两年前,延安监狱举办了首届服刑人员刑满就业推介会,为105名即将刑满释放学有一技之长的服刑人员搭建平台,邀请省内外31家企业参与用工招聘,面对面进行就业洽谈、双向选择、签订用工意向书,使首批刑满服刑人员成为出狱后就有工作可干的幸运者。
今年10月21日,延安监狱再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服刑人员就业推介会,又让182名刑满服刑人员进行了现场就业洽谈,即将踏上就业谋生之路。延安监狱这种着眼于教育改造的创新之举,揭示出怎样的创新理念呢,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体会呢?
深秋季节,记者下乡深入基层来到延安监狱实地采访时,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丁志军说:“要让每一个服刑人员学会一技之长,出狱后能自食其力就业谋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重新犯罪率,在亲戚朋友面前有尊严。”
把刑期当做学期
延安监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看守所,重组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泥湾,前身为姚家坡监狱,也叫姚家坡农场。近几年来,为了彻底改变监狱的落后状况,按照国务院出台的有关监狱布局政策,延安监狱被省监狱局列入第一批调整对象,从2003年开始实施,经过近5年的努力,建成了我省硬件设施一流的监狱,并于2008年6月顺利实现搬迁进城。该监狱共设2个分监、12个分监区,在押犯人2000余人,主要收押15年以下有期徒刑罪犯。
在监狱干警的引领下,通过严格的审查程序,记者得以进入延安监狱参观走访。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学楼和服装加工厂房,远远都会听到从这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和机器的轰鸣声,让人感到这里的服刑人员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要不是记者亲眼所见,要不是有高墙电网,真看不出这里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服刑人员能够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文化,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做人处世、学习一技之长。
征得干警的同意,记者进入教学楼观摩采访。在一间教研室里,有六七名担任文化教员的服刑人员正在备课整理教案。当记者问到有谁参加了监狱组织的就业推介会时,一名姓刘的服刑人员很有感受地说:“一出去就有工作,解决了生存问题,我感觉特别好,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家都说好,我也签了协议。”他因挪用公款入狱被判了9年半,今年已有38岁,到年底12月30日刑满,他是大专文凭,现担任服刑人员文化教员,代的历史课。问到对这所监狱的管理、生活条件一些话题时,这几名服刑人员都争着回答:监狱的变化非常大,从窑洞变成了楼房,住宿条件也大大改善了,原来一间房要住服刑人员16人,现在上下架子床只住8人。过去经常到外面干体力活,现在不让出去了,只在院内厂房里干服装加工、印刷等手工操作活,每周还给教文化、学技术、学电脑,轻松多了。他们对监狱的伙食更是赞不绝口,现在每月的标准由原来的135元,提高到170元,每星期有两次肉菜、两次鸡蛋,米、面花样质量都有很大变化。监狱还不定期开展社会开放日,让他们的父母亲戚了解监狱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这里的人性化管理无处不在。
突出技能培训
2008年,延安监狱迁到新址后,贯彻“首要标准”精神,对全监区在押服刑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服刑人员呈现出四个共性特点:一是服刑人员年龄普遍偏低,20-30岁的占70以上;二是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占到90以上,其中盗窃、两抢犯罪占多数;三是服刑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占到90以上,其中小学、文盲占多数;四是95以上服刑人员捕前没有一技之长。同时,对占全监狱押犯10的重新犯罪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主要成因是刑满后得不到社会的帮助,一无资金、二无技能,不能及时就业,生活没有着落。这说明文化程度低,法律观念淡薄,缺乏劳动技能,找不到合适的职业,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谋生,是他们犯罪与重新犯罪的主要成因。
针对这一现状,延安监狱坚持“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文化教育为基础,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基本思路,突出劳动技能培训,为服刑人员刑满后就业谋生创造条件。
2008年7月,延安监狱与延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中心联合,在狱内成立了“延安市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服刑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由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提供师资力量,先后开办了制衣、制砖、电工、电焊、机修、美发、烹饪、创业知识、电脑操作等11项实用技能培训,目标是让每一名服刑人员学会一技之长,至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两年多来,累计有2200余名服刑人员参加了技能培训,其中有784名服刑人员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在文化课教育上,重点办好扫盲、小学和初中教育,弥补服刑人员义务教育的缺失。目前,全监共设扫盲班8个、小学班11个、初中班11个,挑选大专以上文化的服刑人员担任专职文化教员,并参照社会教育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让服刑人员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两年多来,该监狱已使213名服刑人员脱盲、216人小学毕业、181人初中毕业。
无缝对接牵线搭桥
在抓好罪犯“三课”教育、稳固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延安监狱还把着眼点放在罪犯刑满后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上,主动为刑释人员就业提供帮助。两年来,先后两次与延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延安监狱首届服刑人员刑满就业推介会”,为近300名即将刑满的服刑人员搭建起求职平台,让他们有尊严、有体面地走出监狱高墙,融入到社会中去。
今年以来,通过回访调查显示,已经就业的刑释人员实际应约达到35左右,一些技术过硬的人员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如,掌握烧窑技术的延安籍刑释人员王某某承包了川口、盘龙、姚店三个砖场的烧窑生产任务,并雇用6名刑释人员担任烧窑工;掌握裁剪、画版技术的刑释人员张某某、梁某某被南京舜康服装公司聘用,刘某被浙江方林服装有限公司雇用,他们每月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3000元以上,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为确保刑释人员能及时得到社会帮扶,使刑释人员顺利度过重新违法犯罪的“危险期”。去年10月,延安监狱积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在延安市政法委、综治办的帮助下,与宝塔区司法局联手,对监狱在押的宝塔籍刑释人员开展了“阳光关爱”工程,着重落实出入监“五个一”措施,即,“一人一帮教”、“一人一衔接”、“一人一承诺”、“一人一贺卡”和实现“一人一技能”,妥善解决这些人的生计问题,防止其重新犯罪。期间,延安监狱还与延安市13个县区建立安置帮教联系,将”无缝对接“推向全社会,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