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延安的“大科学工程”

发布日期:2016/3/26 8:23:42 浏览:663

科技专论

张景安

革命圣地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是沿狭长一条河谷而建。当年红军来时延安只有5000人,而今已发展到50万人口,非常拥挤,就连市区160处革命旧址都被挤压,10多万市民仍住在山体危房中,延安发展被限制,举步维艰。为保护革命旧址,优化民生,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延安市委作出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周边丘陵沟壑区削峁建园,治沟造地,建设现代生态宜居新城。缩减老城人口密度,让山体居民下山安居,保护革命旧址建设现代城市。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项浩大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延安坚持科学论证、科学实验、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坚持同行专家反复论证,坚持凡有不同意见的不急下结论而是反复论证,真正做成了一项示范的“科学工程”。如今已完成造地16平方公里的平地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浩大工程的土方量等于三峡的两倍多,为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这个项目既注重生态,又注重经济,生态经济双赢实属不易。这项国内外的大工程使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称之为“当代愚公和现代大禹”。我近一年三次赴延安调研这项工程,前后与十几位同行专家在现场反复计算与讨论,并阅读了200多万字的有关材料,参加7次院士专家的会议。根据初步调研,形成了初步的观点,但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还需要进一步反复认真讨论和向专家请教,意在尊重科学并对历史负责。

决策来自于尊重科学规律和专家广泛深入的论证

从2011年开始,延安市委市政府邀请了陈祖煜、龚晓南、王铁宏、张苏明、林在贯、顾宝和等近百位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并邀请了多位勘察规划大师和专家进行深入的踏勘,经反复论证、反复模拟试验,大家一致认为:延安要想发展只有利用城区周边的低丘缓坡平山填沟造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延安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平山造地后建设城市是否安全可靠是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此他们先后召开了26次会议,邀请70名专家学者,131人次反复评审论证研究,专家就解决消除黄土湿陷性、科学处理地下水、保证土方回填质量、妥善处理高边坡、高填方沉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2011年底,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延安新区建设这项“科学工程”也正式启动。

坚持作为一项“科学工程”来实施

英雄的延安人民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们把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新城工程作为一项“科学工程”来实施,开工前邀请全国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充分论证,填方区科学处理,分层碾压与强夯,又不破坏河谷水系原有走向,他们把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监测技术都用上了,并提出挖方区建设,填方区绿化,循序渐进的一套科学方案。工程一开始他们经过争取,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国土资源部将延安新区列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一开始就提出把现有能用的先进技术全部学习过来用在他们的工程上,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的含量和科学的附加值,扎扎实实做好这项科学工程。他们坚持把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作为新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确定了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三个片区,控制规划面积78.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左右,预期承载人口40万。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先行实施北区(清凉山片区)工程,可建设用地约23平方公里左右。目前,新区已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完备的规划成果体系,新区规划与岩土工程设计进行了相互校核。安排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建设规划,科学指导项目的建设安排,达到服务经济、关注民生,优化生态环境的目标,使生态、环保、节能、宜居都能兼顾,打造生态文明新区和现代化宜居城市。

科学管理、严格监理,力求“千年大计质量第一”

他们坚持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并把科学监理放在首位,做到“千年大计,质量第一”,制定整套严格的监理制度,全程科学监测,尤其是填方更是全程认真监测,确保各种措施有效,以保证质量。经过他们的努力,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政府、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国土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等批复了有关手续,办理了规划建设所需要的十三张“通行证”。2012年4月17日岩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按照“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六位一体的工程实施模式,由中铁十八局等13家实力强、经验丰富的企业实施工程建设,由具备综合甲级勘察设计资质的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5家单位实施了勘察和监测工作,由具备甲级资质的北京铁诚等6家监理公司对岩土工程实施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制定了8大类24项479条管控制度和16个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消除黄土湿陷性、科学处理地下水、保证土方回填质量、妥善处理高边坡、高填方沉降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在2013年7月的强降雨中,工程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的考验。

惠及民生,铸就生态美景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