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下设单位 >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

发布日期:2016/3/23 1:26:51 浏览:1224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吴青训班、云阳誓师、洛川会议,理想之路上这一个个地标,在中国的抗战史上闪烁着耀眼的红色光芒。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西安晚报“胜利日——重走陕西抗战路”报道组在8月7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延安的形容和憧憬。如今,站在宝塔山顶俯瞰整个延安城,穿城而过的延河和汾川河恰巧在宝塔山下冲击出一块三角洲,如今这里是延安市中心最大的街心广场——东关广场。8月7日傍晚7时许,这里被广场舞和陕北大秧歌分块填满,《最炫民族风》的曲调和陕北大秧歌的鼓点交替萦绕在宝塔山上空。

70多年过去了,陕北高原上的峡谷城市延安已经远离战争的烽火半个多世纪了,但这里遗留下来的众多红色革命旧址还年复一年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述延安,讲述中国曾经历的抗战岁月。

凤凰山和清凉山

的抗战传奇

从抗战指挥中心变成如今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一直秉承着质朴的老区传统。延安人把那段红色的历史看得尤为重要,也乐于口口相传。傍晚在东关广场消暑纳凉的老人中,你随便问一位年长者,他都能告诉一段鲜活的历史。

凤凰山的旧址,在采访中被人们频繁提及。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等领导人进驻延安。凤凰山麓下的居民李建堂、吴宏恩等主动腾出窑洞供中共中央机关和***、周恩来、肖劲光等中央领导人居住。红军总参谋部、作战研究室、中央机关部门都在此驻扎。

中共中央驻此期间,先后召开1937年3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制定了坚持持久抗战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此居住期间,起草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16篇重要文章,还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和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印度医疗队柯棣华等。

毛主席警卫员翟作军的回忆录显示,毛主席在凤凰山写《论持久战》的那段时间,因太过专注,棉鞋曾被取暖的木炭盆烤得直冒青烟。

史料记载,1938年10月20日,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毫无防备的延安多处街道被炸成瓦砾堆,军民伤亡惨重;还有炸弹击中了凤凰山麓的中共中央机关驻地,把当时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埋了半截,***和几位领导人住的窑院也在这一带。所幸有惊无险,大家连夜搬家。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是陈毅的一首诗《七大开幕》。清凉山在延安城东,抗战时期,这里设有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中央出版社发行部、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新华广播电台等新闻出版机构,被称为“新闻山”。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为避免敌机轰炸,机房和播音室都设置在半山腰的窑洞里。广播发射机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来的。人民广播的诞生让全国各地都可以直接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有力地指导和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延安还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中国工人》《边区群众报》《抗战生活》等许多重要报刊,这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从“抗大”走出

肩负起民族的希望

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上的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里,数百件抗战文物和史料照片向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展示着这所烽火中的大学曾经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8月8日,来这里参观的重庆人薛玉洋和朋友一起在纪念馆门口合影,他说:“以前总是听说‘抗大’,今天算是真正认识了这所窑洞大学。”

这个曾经在1936~1945年,为中国抗战培养了十多万军政人才的大学,当年是名副其实的窑洞大学,如今“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纪念馆是在原址上修建而成的。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他的《西行漫记》一书中说:“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延安,是《西行漫记》中红色希望的所在。

当年很多热血青年是从这本书里认识了真实的延安,他们中的很多人从西安到延安时甚至怀里还揣着《西行漫记》。而大多数青年最后都会进入“抗大”、陕北公学、鲁艺等窑洞大学学习。

根据“抗大”纪念馆里的馆藏史料记载,1938年3月,“西安八办”处长伍云甫得到***指示,“放手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进入延安”。随后,到延安去的热潮在1938年至1939年达到顶峰,当时前往延安的学者、艺术家、知识青年约6万人。这其中,不乏音乐家冼星海、作家丁玲等知名人士。

以“抗大”为代表的延安多所窑洞大学里的战时教育,满足了青年的报国热望与诉求,就在那时,延安让青年们看到了个人与民族的希望。

“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政人才的大学。学员们在这里的学习六至九个月。教育方针和内容:政治、军事各占一半,理论与实操各占一半。

“抗大”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壁当黑板,石块石条当桌椅。而且,“抗大”教员很少,多由中央领导同志兼任,***、周恩来等人都在“抗大”讲过课。

统计显示,从抗战开始至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20万人民军队的主力部队中,大约每10人中就有1人是“抗大”毕业的。他们在“抗大”学习,毕业之后再见就是在战场上的偶遇。整个抗战时期从“抗大”走出去的军事人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在战争中播撒着民族的希望。

大生产运动冲破敌人扫荡和封锁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1943年至1947中央书记处曾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抗战胜利后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作了充分准备。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之后,8月8日下午,枣园旧址里各种口音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延安当地一家单位的数十名党员正在机要室旧址前的空地上,上一堂特殊的党课。一名年长的老党员胸前佩戴麦克风,语调激情地给年轻党员们讲大生产运动的历史。

1941年,由于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当年就是在枣园,***在这里接见了中央警卫团的杜林森,他在大生产运动劳动比赛中创造了一天挖地六亩三分的好成绩。***笑着说:你的功劳很大哟!一天挖了六亩多,称得上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嘛!我说你还会气死人哩,气死蒋介石啊,他不给我们发饷,还包围封锁我们,可是,这些阴谋诡计都被你们搞生产的劳动英雄给粉碎了,这不是要气死蒋介石嘛,气不死,也要气个半死啊!最后,***鼓励杜林森要发挥劳动英雄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战士群众多生产,多打粮,努力做到丰衣足食。

据当时的《解放日报》记载,开荒部队曾宣布了一条非常奇怪的劳动纪律:生产时不能早到,也不能迟退。这是因为当时在开荒竞赛中,有的人天没亮就上山,天黑了也不下山。在那样的生产热情中,吃饭问题明显得到解决。

外国记者斯坦因曾探访过延安的兵工厂,他的印象是“从未见过的各种奇怪的设备”:老式的车床、刨床、钻床和冲床,这些机器是封锁延安前,在西安经过两三次,或者十多次转手才买来的,还有一些是边区群众制造的各种简易机器。

由这个兵工厂制造的子弹、迫击炮、刺刀、炸药等,都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据统计,截至1943年,延安公营工厂的数量达到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拥有职工近万人,生产煤炭、铁、农用工具、肥皂等各类生活用品,达到了基本自给。

党中央在杨家岭

指挥全民族抗战

杨家岭,原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后,中共中央各机关陆续迁到这里办公。

1938年至1944年间,杨家岭是中共中央的心脏,***、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书记在这里运筹帷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杨家岭塬下的中央大礼堂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中央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还通过了新的党章,确立了***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如今,礼堂内部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房屋内摆着一排排木板凳,主席台上方“在***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标语是“七大”时的政治口号。墙上的v字形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缩写,上面插着的24面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胜利的24年。主席台正对面的墙上刻着毛主席题写的4个红色大字“同心同德”。

“七大”与会代表755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会期50天,是中共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从大礼堂出来,沿着马路对面的土塬拾级而上,五大书记旧居在杨家岭比邻而建。***旧居里摆放着一张木质的桌子、一部电话和一把椅子,简单至极。旧址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这里都是根据当时的史料照片依样摆设的,当年***就是在这里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离开窑洞往下走,可以看到当年毛主席种过的菜地。据工作人员介绍,1940年5月31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造访延安,那时他每年都会在国外筹集大量资金支援国内的抗战。

在来延安之前,蒋介石曾花费800大洋宴请了陈嘉庚。来到延安后,***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了陈嘉庚,这顿饭只花费了两毛钱。吃完两顿截然不同的饭,陈嘉庚感慨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6年8月,***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在杨家岭旧址内建于1941年的中央办公厅楼里,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在这里召开会议,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经过多次讨论后通过的。旧址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1942年5月,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陕北的舞台上,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在杨家岭首演,脍炙人口的《王贵与李香香》诞生了,陕北农民李有源吼出了信天游《东方红》,秧歌剧《兄妹开荒》这样的土题材登上了舞台。

延安宝塔山

曾是日军轰炸机地标

今日的延安城充满现代繁华。宝塔山景区的讲解员高旦,每天都要为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讲述宝塔山上曾发生过的抗战故事。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高旦说:“1937年时我们延安是有城墙和城门的,但后来日军多次轰炸延安,城楼、城墙连同当时的延安城一同毁在了轰炸中。”

根据1946年《解放日报》上的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伤184人,死214人,摧毁戏楼牌楼20座,炸死牲畜197头,毁粮食约172500公斤。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调查统计,因日机轰炸,延安被毁房屋15797间,延安城里原有一座精美的基督教堂,也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