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延安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

发布日期:2016/4/4 16:20:29 浏览:793

抗战爆发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课题,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关键是需要各方面的科技人才。但在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科技人才异常匮乏,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汇集科技人才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从国统区引进科技人才,一是自己培养。由于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大规模引进科技人才成为党抗战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

当时,科技人才汇集的华北、东南等地沦为敌占区,大批科研单位和学校迁移,科技人才四处分散。国民党政府对他们缺乏管理,甚至不能提供人身、生活的保障,至于工作条件更是无从谈起。在国统区,国民党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重视不够,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受歧视,工作上得不到大力资助,生活上更是贫寒,胸怀爱国之心的科技人才陷入了困境。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把“科学研究看作粉饰太平无足轻重”的事情,更使他们心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则与国统区形成鲜明的对比。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荡漾着民主自由之风。科技人才在这里不再是被雇佣者,而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工作。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为科技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陕甘宁边区是我党最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了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号召在经济和技术部门中服务的党员,“必须向非党的专门家学习,他们的责任是诚心诚意的学习和熟练于自己的技术”。

大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发展科技事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抗日根据地是“自然科学的光辉从未照临过的荒土”,科技人才为数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引进科技人才的工作,“尽可能争取边区外面的各种科学技术人员到边区来参加工业建设。”

周恩来同志在国统区科技界做了大量工作。他同科技界人士经常进行座谈,介绍抗日根据地急需科技人才的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宣传党的科技政策,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报纸《新华日报》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自然科学座谈会”,并创办了《自然科学》副刊,向国统区科技界介绍抗日根据地的科学事业。

在抗日根据地,党通过报刊等形式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陕甘宁边区在施政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保护流亡学生与失学青年”,“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为此,《解放日报》发表了《欢迎科学艺术人才》的社论,指出科学技术是边区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科学家在这里有着最广大的活动地盘”,党“虔诚欢迎一切科学技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

党的第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理工农综合性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了扩大影响,招收到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就在《新中华报》上刊登了招生广告,欢迎有志青年和科技人才到院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在重庆新华日报馆设立报名处,负责国统区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这在国统区影响很大,许多科技人才奔赴延安,进入自然科学院学习和工作。

优待科技人才

党为到边区工作的科技人才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优待政策,并认真落实兑现。

政治上高度关心,对科技人员予以充分的信任,并吸收优秀科技人才入党。党中央对科技人员的政治进步非常关心,指出各级党政部门应关心科技人员的成长,对他们的工作予以支持,同时对他们的政治要求不宜过高。科技人员愿意参加党的活动(秘密活动除外),党组织应持欢迎的态度,他们要求入党时,“应乐于吸收他们入党”,不对他们作苛刻的限制;对于不愿入党而赞成党的民主纲领的科技人员,“也不应排斥他们,而应当把他们看成我们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同盟者”。科技人员在政治上不仅没有受歧视,反而得到尊重,使他们感到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宽松。

工作上对科技人才大胆使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对科技人才只有放手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才能成大事业”。对科技人才的使用应注意依据其技术水平,“而不是以他们的政治认识为标准。”同时还要大胆提拔科技人才担任领导工作,尤其是技术部门的领导工作,“对他们应有充分的信任”,使他们在工作中有职有权。对于他们的专门工作,各级党政部门不要过多地干涉,以“造成他们的不安”,他们的专门工作可由“当地最高首长或其他高级首长直接负责任。”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边区政府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有些组织还设置了奖金。1941年边区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技术的科技人员予以奖励,技师朱次复获得最高奖励额300元。陕甘宁边区医药学会颁布了《白求恩奖金条例》,奖励对革命医药卫生事业有特殊贡献者和在医药卫生事业上有所发明创造者。这些奖励科学发明创造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边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科技政策召唤下,许多科技人员放弃了优越的职位,有的青年甚至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奔赴延安。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至1942年冬,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青年就有十万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科技人才。延安汇集了化工、机械、地质、医药、农林等方面的科技人才,不但数量多,而且学科齐全,初步形成为科技人才集团。(摘编自《黄淮学刊》1989年第3期)

最新资讯杂谈
  • 全国首批!日照3项入选!04-24

    来源时间为:2023-02-28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公示。经地方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初步确定了14……

  • 全国首批,延川上榜!04-23

    来源时间为:2023-03-02全国首批,延川上榜!2023-03-0209:42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喜讯!喜讯!喜讯!延川布堆画入选全国第一批“一……

  • 上海4个案例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04-23

    来源时间为:2024-02-02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各地积极探索、分类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