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老杭州人的“第一顿西餐”海丰西餐社回来了

发布日期:2023/11/29 10:10:21 浏览:82

来源时间为:2023-11-26

最近去过湖滨的朋友应该看到了这一幕——龙翔桥地铁站B口出来,学士路48号,原来联华超市的位置正在装修,围挡上写的新店名,竟然是“海丰西餐社”。

说起这个名字,相信不少杭州人都能立马闪现一些和它相关的记忆。海丰西餐社是个老字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这里几乎是杭州城唯一的正宗西餐厅,是“高档、洋气”的象征,当时的店铺位于延安路平海路交叉口,二楼的西餐略有些奢侈,一楼的蛋糕、面包相对平价,买的人也更多,有时候门外队伍要排到拐弯处的东坡大剧院。

很多杭州人第一次吃司考、奶油蛋糕之类的西式糕点,第一次吃冰淇淋,第一次吃牛排意面都是在“海丰”。可以说,这里是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开洋荤”的地方,也是年轻男女们见面约会的时髦场所。

杭州人的西餐启蒙

年轻人的约会胜地

烈日炎炎的夏日,来海丰点一杯赤豆汤或是果子露冰淇淋,清凉舒坦,是很多老底子杭州人的美好回忆。橙友徐先生在一篇怀念妻子的帖子中写道:“在经济拮据、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她还会搞一些小浪漫,比如在闷热的夏夜,陪我去西湖电影院看一部心仪的影片,散场后,不忘去高档的海丰西餐社吃一碗冰淇淋赤豆汤。”

海丰的这款冰淇淋赤豆汤堪称老杭州夏天的经典味道,奶香的冰淇淋融进绵软的赤豆,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现在好多店还都会“复刻”,像是连锁的杭帮菜馆卤儿道道里就有一道同名的甜品。

另一款当家招牌是果子露冰淇淋,也叫淇淋果露,其实就是果汁冰水上加一勺冰淇淋。那时候甚至有一种说法,男孩子追女孩子,请她去海丰西餐社吃一份淇淋果露,基本上就能成。

当时杭州的年轻人,流行去海丰吃大餐,最受欢迎的是炸猪排、罗宋汤和香蕉船。这样一顿西餐大概要20元,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餐——要知道,当时海丰厨师一个月工资是30多元。

都市快报资深美食记者于清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丰西餐社算是普通杭州人唯一能去吃西餐的地方,香格里拉那种高级饭店里也有西餐,但不太有人会专门跑去吃饭。

于清回忆起一段往事。她跟初恋男友的第一次约饭就在海丰西餐社,这是她第一次吃西餐,杭州话讲“开洋荤”、见世面。关于这顿饭,她很多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两个人都是学生,没什么钱,太贵的不敢点,就点了一个鲜虾色拉,是装在一个酒杯状的容器里的,虾看上去半生不熟,旁边点缀着生洋葱。我就是那个时候知道,自己是不能吃生洋葱的,当场胃痛得要死要活。我们还点了一个牛排,也是‘人间悲剧’,我们都是第一次用刀叉,切的时候总在盘子上发出叽叽咕咕的声响,每次切下去,都觉得边上人可能在看我,就很心虚……”

百年老店沉浮,本世纪初关店歇业

关于海丰西餐社的历史,都市快报2015年9月的一篇报道曾介绍过。海丰西餐社创建于清朝末年,由广东省海丰县商人出资创建,起初店名为“海丰茶楼”,经营广式菜肴和三市茶点(早、午、夜三市茶),不过当时杭州人对广东菜和吃茶点不太习惯,生意并不太好。

民国时期,海丰茶楼改名海丰西餐社,从广东聘请西餐厨师、西点师、调酒师和招待生来杭,专营法式菜肴和西式点心,渐渐地站稳了脚跟。当时,西湖边延龄路(今延安路)上的“海丰”已成为杭城最有名气的西餐社,据说出入海丰的食客,男人们都是整洁油亮的中分头,考究衬衣,脚上一双“三接头”皮鞋也擦得锃亮,女人们身着束身旗袍,流苏披肩,斜襟上插着一束麻纱绢头,手持一把檀香扇,配合着腰肢的婀娜流转,款款入得店门。这些打扮入时的食客,本身也成了一道街景。

1966年,社会上涌起改名潮,海丰西餐社改名光明甜品店,不再经营西餐,改做赤豆汤、银耳羹等中式甜点。1979年,光明甜品店再次改名海丰西餐社,又做起西餐,归杭州饮服公司管理,并重新装修了门面。公司派出糕点师和厨师,到上海的“红房子”学习,将罗宋汤、黑椒牛排、奶油蘑菇汤、炸猪排等菜品依样画葫芦搬到了杭州。

1984年,海丰西餐社花30万美元,从香港请来专业团队,对店铺进行了彻底改造。翻新后的海丰分上下三层,一层卖蛋糕冰淇淋冷饮,二层卖西餐,三层卖中餐,整体大气、时髦,这也是现在多数杭州人记忆中的模样。

进入2000年之后,杭州的西餐馆、咖啡馆、面包店越开越多,海丰西餐社生意一路向下。在差不多诞生百年后,2004年,海丰西餐社不再供应西餐,只卖面包糕点,最终于2006年歇业。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