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美术作品中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绵延不绝的奋斗力量

发布日期:2023/11/16 10:12:53 浏览:39

来源时间为:2023-05-16

刘红

经典延安

八路军生产运动——打场(黑白木刻版画)。古元作

经典延安

帮助群众修理纺车(黑白木刻版画)。力群作

经典延安

纺线(油画)。周武发作

经典延安

延河长流纺轮飞(雕塑)。仇志海作

延水长流,宝塔巍峨,南泥湾的花儿芬芳。延安,不仅是革命的圣地,也是人民文艺的摇篮。其中,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一直是文艺作品倾情表现的主题。歌曲《生产大合唱》《南泥湾》、秧歌剧《兄妹开荒》《军民大生产》脍炙人口。而一幅幅经典美术作品,以图像的形式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和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记忆,也是今天我们奋进新时代的一面精神旗帜。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延安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随即,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也相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1941年3月,遵照党中央指示,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短短3年时间,359旅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大生产运动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43年秋,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研究室工作的古元来到南泥湾参观访问,被生机勃勃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深深感染。他激情澎湃,创作了《南泥湾驻军秋收图》(又称《八路军生产运动——打场》)。该作品采用全新的木刻语言,构图饱满,生活气息浓厚。作品近景是战士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远景是堆成小山似的粮食,营造出南泥湾一派丰收的景象,把战士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陕北农民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团结协力,开荒生产。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展现的就是这种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作品把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画面构图呈对角线延伸,三组牛犋奋力躬耕。作者将刚毅的刀法、粗犷有力的木刻语言与质朴简约的色彩相结合,刻画出边区人民努力生产的激情与干劲。力群的木刻新年画《丰衣足食图》,创作于1944年。作品中人物造型丰富,构图对称饱满,色彩明快热烈。作者吸收了年画和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描绘了解放区人民在发展生产的政策下,一家人衣食无忧的崭新精神面貌,流露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江丰的《开荒》与夏风的《打谷场上》《耕种在自己的土地上》,既继承了民间美术传统又融汇了西方现代版画的风格,以写实的木刻语言和黑白影调塑造人物与空间,反映了根据地的新生活和新景象。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口号的鼓舞下,大家都是放下枪便去握镰刀、锄头。第359旅旅长王震,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去田间地头。第359旅718团政委左齐,因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手臂无法拿镢头,就给战士们做饭,并挑送上山。广大营连干部,更是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生产。油画家靳之林上世纪60年代初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油画《南泥湾》,描绘的就是这种官兵与群众同心协力垦荒、热火朝天并肩劳动的情景。该画由多组画面构成,既有休息、学习的场景,又有生产、战斗的场景。画家构思独特,笔法细腻。他以俯视的构图形式,将近处的劳动场景与远处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纵横的沟壑相结合,微观与宏观并重、简与繁相得益彰,整个画面气势恢宏。作品色调平和温暖,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洋溢着祥和之美,展现出艰难困苦之下,军民不惧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女性也积极投入到边区建设和大生产运动中。最初,延安妇女解放运动以反对缠足、解除包办婚姻、读书识字为主要内容。1942年后,妇女解放还体现在参加生产劳动、拥军支前等多个方面。边区妇纺合作社、妇纺小组、家庭纺织工厂等应运而生。力群的《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石鲁的《妯娌纺线》、计桂森的《妇纺小组》、郭钧的《纺纱小组检查质量》等版画作品刻画细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生动再现了那个时期妇女参与到生产建设中的快乐与自信。

除了妇女纺线,延安官兵也学纺线、织布。一有空闲,他们就以天地为厂房、深谷作车间,进行纺线比赛。当时,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同志率先垂范,在军民纺线运动中大显身手。周恩来、任弼时还获得了“纺线能手”的称号。戈跃创作的油画《普通一兵》描绘的就是周总理纺线的情景。后来,这幅作品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许多人温暖的记忆。仇志海的雕塑《延河长流纺轮飞》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位专心致志参加纺线比赛的战士形象。战士额上细密的汗珠,因紧张微微上翘的嘴角,生动传神。周武发的油画《纺线》用宏阔的笔法,描绘了当时幕天席地、纺车齐鸣的图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王有政与杨光利的中国画《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别出心裁,采取中国画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疏密关系来组织整幅画的结构,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画作由50多个人物构成,以***和王震观看小女孩吴萍纺线为中心,用精练、准确的线条,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把小吴萍稚嫩的手与笨重的纺车以及领袖的怜爱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纺轮飞转,纺车齐鸣,那一根根从军民手中拉出的线,千丝万缕,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渲染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气氛,生动再现了人人动手、自力更生的火红岁月。

集百川而惠苍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回答了革命事业“为什么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体官兵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铸造了积极乐观、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革命品质。

在延安枣园有一条水渠。它是当年***同志指导当地军民修建的用于灌溉泄洪的一条人工渠。水渠长约6000米,解决了5个村1000多亩土地的灌溉问题,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

1974年,画家刘文西在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的领导下,组织高民生、王西京等一批画家共同创作了中国画《幸福渠》,描绘了军民欢庆水渠通水时的情景。作品采用工笔重彩,层层渲染,色彩艳丽,典型人物形象突出,用笔精细。衣着朴素、和蔼可亲的***与头裹白毛巾、手持铁锹的陕北老农,被一支秧歌队簇拥着,置于画面中央,正亲切地交谈。火红的绸缎,金色的唢呐,头裹白毛巾、腰系红腰带的汉子,以及手拿锣鼓、绸缎的儿童与载歌载舞的秧歌队,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气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锣鼓喧天的喜庆队伍中。水渠中的水翻卷着浪花汩汩向前奔涌,是军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也昭示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活水源头。

“幸福渠”水长流,精神代代相传。80多年过去了,延安时期军民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被艺术家们用情怀与笔墨定格成一幅幅时代丹青,于无声春秋中传递着奋进的力量。

经典延安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 岳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中心组举行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专题学习岳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中心组举行纪念延安双拥运04-28

    来源时间为:2023-02-10 2月10日,岳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第四次集体(扩大)学习,集中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

  • 全国首批!日照3项入选!04-24

    来源时间为:2023-02-28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公示。经地方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初步确定了14……

  • 全国首批,延川上榜!04-23

    来源时间为:2023-03-02全国首批,延川上榜!2023-03-0209:42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喜讯!喜讯!喜讯!延川布堆画入选全国第一批“一……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