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第一位到达延安的外国记者

发布日期:2023/8/9 20:23:10 浏览:65

来源时间为:2023-05-30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7月来中国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访问中国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道通讯集《远东战线》。1932年后,游历日本、东南亚、中国沿海一带。1933年3月,应邀到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执教,讲授“新闻特写”和“旅游通讯”,经常在家中接待燕京大学的王汝海(黄华)、陈翰伯,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的黄敬等爱国进步学生。1935年12月8日,黄华等中共地下党员在斯诺家商量一二·九运动的游行路线、集合地点,并将《告全国民众书》内容翻译给他听。斯诺夫妇连夜抄写这份文件的译文,供第二天外国报纸发表。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斯诺夫妇和其他外国记者跟随游行队伍,详细报道了学生游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12月16日,用摄影机记录下了一二·一六抗日示威。

1936年春,斯诺回到上海。带着对日本疯狂侵略中国、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以及中国人民革命等问题的困惑,斯诺在去看望宋庆龄时提出“想去采访***,采访中国共产党的苏区”。宋庆龄则当即兴奋地说:“正好,***那边来信,要我推荐一名外国记者和一名外国医生,去苏区参观访问。”1936年6月3日深夜,斯诺带上中共地下党的介绍信,记住与接头人的暗语,从北平乘火车到郑州,与马海德医生会合,再一起去往西安,住宿鼓楼附近的西京宾馆。两天后,一位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中国富商,前来宾馆会面。对上暗语后、自我介绍说:“我是王牧师(即大名鼎鼎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然后告知斯诺已安排好两位朋友乘张学良将军私下提供的军用卡车去往苏区。

斯诺、马海德同“王牧师”分别后三天,先到洛川,再转往安塞,即见到民房墙上黑体字标语“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中国红军万岁”??后在安塞乡村的一处民房里,斯诺一行受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从此,斯诺与马海德即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对陕甘宁苏区进行了92天的采访。

1936年7月15日,***主席在保安自家窑洞接见斯诺和马海德,说:“你们通过国民党十万大军的封锁,冒着风险来到这里,我们热烈欢迎。宋庆龄先生来信说,你们与中国人民友好,同情中国革命,又是九年中第一位来苏区的外国新闻记者。我们这里新闻自由,可以随便采访。有谁不跟你说真话,随时来找我***。”随后,斯诺和马海德穿着***送的红军军服,开始了在苏区的采访、考察。

斯诺在保安参观了红军大学,这里的伙食和衣服一律供给,津贴却只有1.5元,生活很艰苦。但学员却努力学习《中国革命问题》《抗日战争战略问题》《运动战》等政治与军事课程。观看红军剧社演出时,竟见到无论是苏区被服厂与鞋袜厂的女工,或邮局、合作社职工,皆同中央委员会书记张闻天、人民财政委员林伯渠及众多红军将领一样地坐在草地上观看,又是那样的自然和随便。及至去保安的农民家里采访,老农民说:“毛主席和红军来陕北创建苏区,我们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孩子上学识了字,我们翻身了,我们不忘共产党和红军的恩情。”

8月下旬,斯诺和马海德在翻译吴亮平、红军干部傅祥魁的陪同下,骑马从保安向西去甘肃前线考察,亲见了红军战士喊着响亮的口号,整齐列队勇猛操练刺杀,或准确的射击。进入彭德怀将军的司令部,见到仅有一张长条桌子和一条长条板凳,两个铁皮文件箱整齐排列着,最醒目的是墙上挂了一大张红军自绘的军事地图,简朴得如同一个老兵。

10月初,斯诺与马海德回到保安时,马海德对斯诺说:“我要留在苏区,为红军当医生。”斯诺则在保安与***几次交谈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即于10月12日在博古、陆定一、李克农等苏区领导人的欢送下,离保安经西安回到北平,结束了斯诺称之为“教育兼阅历,入学兼旅游”的近百天的冒险历程,由此对中国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有了真挚热烈的感悟。

当时国民党统治区都传言斯诺“在苏区被红军杀死了”。斯诺回到北平后,发表大量通讯报道,并通过讲演、聚会、放电影等方式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北平沦陷后,用自己的住所掩护进步教授和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陕西延安。10月,所著《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一个月内即重印五次,发行10万册。这本书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实情,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被誉为“20世纪一个古老民族用血和肉写出来的史诗”。***领导的红军,成了世人关注的亮点,反响强烈。1938年2月,一群抗日救亡的人们集体翻译,在上海以《复社》名义,改名《西行漫记》出版。这是斯诺以其大手笔,真实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的政策和方针,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消除了各界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和偏见,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也为西方国家打开了一个认识苏区的新窗口。1939年9月,再度赴延安访问。1940年,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去东南亚和印度采访。其间,撰写并出版《为亚洲而战》,记录了中日战争的初期情况,向全世界公布了日军在上海,南京等地制造的暴行,记载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壮举。

1941年2月,斯诺离开生活13年的中国,回到华盛顿,后来迁居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双马别墅。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度访问中国,并将在新中国参观访问的见闻,撰著成《大河彼岸》一书,在美国兰登出版社出版。申明他是第二次发现中国共产党人,新中国真正站起来了。书名《大河彼岸》寓意要在中美相隔大河上架起一座桥梁,对日后中美正式建交,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1972年2月15日,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病逝于瑞士家中,享年67岁。***、周恩来、宋庆龄向斯诺夫人发去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和亲切慰问。***在16日的唁电中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2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为一个外国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诺举行了隆重、庄严、肃穆的追悼大会。***、周恩来、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赠送了花圈。

1973年10月19日,斯诺家人遵从斯诺遗嘱“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像我活着时一样,留在中国”,他的骨灰一半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另一半安葬在美国哈德森河畔他的旧居附近。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