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资讯杂谈 > 正文

200张百姓生活照|唤起不一样的“延安记忆”

发布日期:2022/12/13 0:22:21 浏览:132

来源时间为:2022-12-08

?“拍得太好了”“美好的回忆”“每秒每帧都让人回味无穷”……近日,央视频上线的《延安记忆》引起网友热议。片中,生动鲜活的历史瞬间、精致巧妙的叙事画面不仅引人注目,更打动人心。

这部由央视频推出的8集微纪录片,依托于原延安电影团摄影师程默遗留下来的近200张延安人民群像胶片,首次从“延安人民生活”角度追溯真实的延安生活,深挖延安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弘扬延安精神,主流媒体义不容辞,让作品真正触及人的灵魂却并不容易。《延安记忆》立足思想性,以艺术强化表达,以技术赋能艺术,以小体量释放大能量,开拓了主旋律文艺创作新境界。

从影像之微破题,探寻初心之本

鉴过往,知未来。延安是孕育新中国的金色摇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圣地,在新时代赓续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在全社会凝聚共识与力量,十分重要。

?“多拍人民群众,多拍新人新事”是毛主席对程默的嘱托,而《延安记忆》正是以程默拍下的这些珍贵相片为线索,巧妙入题,带领广大网友“跟着照片去延安”,同时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和新鲜感。

《延安记忆》以程默在延安城的街头巷陌、田野乡间拍摄近200张老百姓生活照为框架,深挖出大量的、多方面的珍贵史料,让观众得以在那些生动的历史瞬间里沉浸式地感受革命时期的延安风貌。

辛勤劳作的农民、莞尔一笑的妇女、天真烂漫的孩童、秣马厉兵的战士、读书看报的青年……在程默捕捉的延安城日常的镜头里,满是细节的历史情景得以再现,生活的温热气息迎面而来。这对观众来说,延安无疑变得更加可亲可感。

而在这火热生活的背后,是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生动体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强大力量,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初心。

以不同时期、不同场景的照片为牵引,《延安记忆》从“大生产”“青春”“文艺”等不同维度、不同侧面回顾我党在延安时期的抗战历史,既通过每一个小小的镜头将当时的人、事、物细致再现,也在整体上具备大全景的视野,记录、还原大时代的风云,不乏恢弘之感,充满感染性和力量感。

从照片破题,以小见大,《延安记忆》引导大众在“延安之行”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延安精神在岁月的磨砺中闪闪发光,滋养人心。

以人民视角切入,厚植精神根基

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用珍贵的胶片来给老百姓塑像,这本身足见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延安记忆》以此切入,通过充满生活感的画面,让观众零距离触摸这段历史,也增强了与观众的贴近性。

一方面,《延安记忆》以照片为通道,以生活的瞬间为焦点,走进历史深处,让观众看一看当时的广大军民是怎样充满奋斗的激情,无数的有志青年是如何坚定地追寻着信仰之光,又为何说抗战时期的延安到处洋溢着开放、包容、自由的气氛。

比如,片中以“全民纺车”展现大生产运动,以黑玉祥和高兰英的劳动竞赛小故事表现你争我赶的劲头,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动人情景呼之欲出,也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自力更生的精神生动地体现出来。

与此同时,大家还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照片和鲁艺音乐系学员、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员孟于的回忆,“头戴毛巾、身系腰鼓表演秧歌剧”的画面如在眼前,而人山人海观看演出的场景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看到文艺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延安记忆》邀请学者专家和相关亲历者,通过“历史重现 访谈讲述”的方式,进一步深挖延安的革命主义坚硬内核,表现党和人民的志气与骨气,展现党的“人民性”这一价值底色。

从程默拍摄的照片中,不难发现,人们只能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看报读书。化学家华寿俊和妻子王士珍就地取材,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制造出质量上乘的马兰纸,解决了边区的造纸难题。

事实上,像华寿俊这样的“发明家”还有很多。经过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李东朗的讲解,观众进一步了解到,“延安时期某一个行业、某一项事业的发展,总包含着发明创造,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天南海北的追梦青年热烈奔赴延安,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青春大迁徙”。如此,《延安记忆》不仅讲述了当时的延安是青年心中的朝圣地,更解读了背后的深刻原因——共产党代表了民族前进的方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延安记忆》用一幕幕真实的画面引起人民的思想共鸣,展现共产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用党的初心和使命让当代青年获得价值感召和洗礼,厚植精神根基。

落实创新性创作,担起时代责任

《延安记忆》播出之后,很多观众通过弹幕和留言表达自己看法、感受,他们中有老摄影记者,有今天的延安人,还有很多单纯为艺术家点赞的普通人。

?大家或欣赏作品创意——“生活的视角、全新的阐释”“皮影的创意很喜欢”;或点赞呈现水准——“这制作好厉害”“有悬念有节奏,有情节有细节”;或感悟革命精神——“心向革命圣地”“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或重温过往岁月——“再现当年激情澎湃场面”“这些老照片唤起了我儿时延安生活的记忆”……

立意深刻、内核厚重,但该片同时又是轻体量、年轻态、节奏明快的,运用如皮影戏、动画、胶片版画风格等多样化的新颖手法增加内容的可看性和艺术感,因而做到了既“老少皆宜”又“雅俗共赏”。

其中,“水墨画片头”的设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延安记忆》创作团队先让艺术家根据影像用水勾勒出形状,再以墨色晕染,创意化地将水墨的“形”还原成照片中的“神”,再以8K/200帧超高清摄像机实拍运镜,反复大量拍摄,达到CG动画般的神奇效果,与具有沧桑感的老照片形成呼应,被观众称赞有创意有蕴味:“这就是回忆过去的镜头”。

与此同时,《延安记忆》在内核上也下足功夫,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描摹,展现出积极昂扬的基调,充盈着生命的热情、青春的朝气。

喝的是延河水,吃的是小米饭,虽然物质贫瘠,但是广大的延安青年们精神富足、内心丰盈,在发展生产之外,积极开展冰球、网球、棒球等各项体育运动,同时主动读书看报、参加文艺演出,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

该片从生活、生产、文艺等各方面拉近革命圣地与观众的距离,以同感共情打通当代青年认知历史的通道,不仅再现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更带领观众主动思考历史,让革命精神更加入脑入心。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延安记忆》以创新创作,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强化“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价值表达,助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延安记忆》是一次深度融合“思想 艺术 技术”传播理念的实践,它唤起了不一样的延安记忆,在新时代构筑了另一种“年轻化”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激励着今天的青年接续追梦奋进的姿态,做有志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周煜媛/文

内容刊发于人民摄影报2022年第48期1版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