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旅游景点 > 正文

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访延安“鲁艺”旧址

发布日期:2016/6/24 5:53:21 浏览:832

人民网延安8月31日电8月28日上午,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大学生采访团一行37人来到延安,寻访抗战时期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来到一座天主教堂前,工作人员向大学生采访团介绍,“‘鲁艺’校舍原是西班牙一神甫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天主教堂,用来做公益慈善事业,后来被用于‘鲁艺’校舍。”

工作人员对“鲁艺”成立缘起及历史变迁进行了讲解介绍。1938年1月,为纪念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一些单位的文艺工作者联合演出了话剧《血祭上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观看完,倡议成立一所高级艺术学院,并以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名字命名。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1940年4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1945年11月随解放军迁往东北。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建国后,“鲁艺”广大师生成为新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领导和骨干。

工作人员介绍,“鲁艺”是一座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和抗战精神的高等艺术学府。***为鲁艺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鲁艺在抗战期间,不仅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例如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而且深入抗战一线,创作出大量贴近群众生活、鼓舞军民抗战士气的优秀文艺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二月里来》、《南泥湾》等。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系、戏曲系、美术系、文学系的旧教室。

通过参观“鲁艺”校舍旧址,同学们对抗战时期的“鲁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鲁艺”在抗战时期凝聚群众力量、鼓舞军民士气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并纷纷表示,作为“90后”的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抗战时期“鲁艺”师生的奋斗精神,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不畏艰苦,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添砖加瓦。(中国人民大学杨抗抗)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