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延安 > 旅游景点 > 正文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17)

发布日期:2024/8/8 9:45:44 浏览:10

来源时间为:2024-08-06

2014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在领奖台上,高举着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奖杯……这一刻,他为一生从事的电影剧本创作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所有的观众目睹了这位老先生的风采,他就是电影《大决战》的编剧史超,时年93岁高龄的他,讲话清晰,精神矍铄,平日里还在辛勤创作。

史超工作照

一部优秀影片的背后一定有优秀的剧本,没有剧作家从无到有的创作,就没有电影事业的辉煌。正如史超发表的获奖感言:“一部优秀的剧本必然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芳香,深入、熟悉和认识生活方能真正地进入创作,生活是剧作的根基。”

从徐州起步

延安绽放革命光芒

史超,一位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国家一级电影编剧,同时也是中国作协会员。他的人生历程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每一个阶段都很独特。而他在延安时期的工作经历,更是为他的人生画卷增添了极为绚丽而浓重的一笔。

史超出生于江苏徐州,幼年时生活富足。他曾入私塾读书,后来转入新式小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的国文教师思想进步,经常领导学生开展罢课。史超的大舅、二舅均是地下党员,在师长的影响下,他很早就萌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情怀。“七七事变”后,史超在父母的鼓励下来到了安吴青训班。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结束青训班的学习后,他被分配到河南周家口参加了游击队。

史超(右二)当年创作《五更寒》重返大别山旧地时与老乡交谈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向记者讲述了史超奔赴延安的经历以及他与***之间的一个小故事。1938年8月,史超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背着沉重的行李卷,走了漫长的720里路,终于到达了延安。在到达延安的第三天,史超在***必经的小道上遇见了他,史超激动地掏出纪念册,鼓足勇气请***签名。***在他的笔记本上迅速写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句话从此成为史超一生的座右铭,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和进步,让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陈军介绍,毕业后,史超被派至延安总政组织部和中央军委考察团,给部长和团长做秘书。他还曾赴敌后晋西北、晋察冀、冀中根据地开展工作。这段经历后来被写入了《三过封锁线》。

难忘延安岁月

奋斗与创作的辉煌历程

1940年6月,史超又回到延安,进入军政学院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留守兵团司令部任秘书。不久后,他又被调入中央调查局西北局军事研究室。在这期间,他还被借调到地方文化俱乐部参与演出,而那部《新木马计》成了他文艺道路的起点。结束借调后,他进入延安大学英文系学习。

1943年,史超进入鲁艺戏剧系学习。一年多后,他被分配到抗大当语文教员。后被调去晋冀鲁豫大军区,在陆军中学当宣传科科长,他创作的大型歌剧《杨四子》受到了邓小平的表扬。在担任晋冀鲁豫文工团团长期间,他开始创作剧本。从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创作的歌剧《两种作风》和《王克勤班》广受好评。这两个剧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电影《五更寒》宣传海报

在史超的创作生涯中,《五更寒》无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灵感源自其1946年解放战争时在大别山的真实斗争体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革命队伍内部出现变节分子,一支游击队在县委书记领导下,坚持对敌斗争,直至赢得这场黎明前的殊死搏斗。史超曾回忆说:“五更是最寒冷的,五更过去,天就亮了,太阳就会出来了。这是我在大别山爬战壕、打伏击时候的真切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就没有这部电影。”

1984年2月21日,《新华日报》第3版的一篇报道写道,“八一”制片厂编剧史超说:“从电影《五更寒》到最近的《在被告后面》,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观察人,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感召力的作品。”

2014年11月17日,史超在访谈中说:“回头看我写的作品,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大体说来,我崇尚作家一定要熟悉生活,你不熟悉的东西,绝对写不好。生活不一定说必须是经历,研究资料也是生活。熟悉得越透,你越有选择的余地。只熟悉一点儿,夹生,到那儿你一定写得不好。为什么我比较喜欢《五更寒》,因为我就在那里九死一生过来的。我熟悉,所以我能写出来。”

践行延安精神

书写英雄荣光

作为从延安鲁艺走来的电影编剧,史超用一生践行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他将深入生活视为创作的真谛,曾表示,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向生活的实践者学习。写剧本首先要向生活学习,学懂生活,提炼生活,才能表现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根基,群众是文学的源本,“一个编剧创作的指南,永远指向生活。”

史超的创作生涯中有着许多难忘的经历。他曾回忆过这样一件趣事:当年,由于习惯为创作搜集材料,他利用短暂的安宁时间,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记在破纸上。由于每天都在生和死的交界线上奔走,他把这些记录埋在地下,却被敌人误以为是金银财宝挖走了。

1986年,史超作为创作组组长,与人合作承担了创作电影剧本《大决战》的任务,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91年将该剧本拍摄成同名电影,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规模空前的战争巨片。

1991年6月12日《新华日报》

1991年6月12日,《新华日报》第1版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第一部摄制完成》一文中提到,引人关注的大型革命战争历史题材故事影片《大决战》即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并于建党70周年之际开始公映。1991年6月23日,《新华日报》第4版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在京试映》一文中这么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夕,革命战争历史影片《大决战》在北京试映,受到各界人士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认为影片在题材、规模、风格和历史人物的塑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1991年6月23日《新华日报》

对于史超来说,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曾经的浴血奋战,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生命中。这些经历化作了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闪耀着英雄的荣光,也延续着历史的记忆。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2014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感言中,史超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他强调了剧本作为影片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剧本创作与生活之间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剧本不是一拍脑瓜就出来的,一个严肃的剧作者,完成一部剧作相当艰辛,从生活、酝酿、构思、写作乃至审查通过,可以说呕心沥血……现在出现的某些粗制滥造和胡编乱造的剧本,其原因除了作者急功近利,轻视和远离生活是其根本原因。以我自己来说,凡是有影响的作品,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我熟知的生活,相反都是我不甚了了的。生活不是吝啬鬼,只要你索取,它便会五光十色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说:“史超先生从延安抗大穿上军装始,始终用战斗的笔去写战斗的生活,以军人的情怀写战争中的军人,在硝烟战火中发现人物,在剧作冲突中去塑造人物。剧本中的指战员就是他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他再现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军都是他曾经见过的部队首长。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艺术真品的,没有战争亲历无法再现真实的战争人物。史超先生不愧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革命摇篮中,培养起来的中国电影剧作界的军事题材的宿将,以一支笔书写了人民战争伟大的历史画卷。”

(江南时报记者邓雯婷)

最新旅游景点
  • 首批上海入境观察员受聘:很多人都听说过中国和上海09-19

    来源时间为:2024-09-18首批上海入境观察员受聘:很多人都听说过中国和上海,能实地探访是难得机会(40)(0)收藏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李宝花2024-09……

  • 传承红色基因09-19

    仲夏时节,树木繁茂。6月13日,记者来到甘泉县,踏上长征历史步道(甘泉段),重走一段长征之路,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步道两旁,古朴的休息驿站、庄重的标识标牌、……

  • 陕西黄河壶口瀑布万人齐聚庆中秋团圆09-18

    来源时间为:2024-09-16央广网西安9月16日消息(记者陈锵通讯员宋洋波霍勇勇)中秋假期,陕西黄河壶口瀑布水流量大增,每秒流量超过2500立方米,主副瀑布……

推荐:青海 广场舞 福州 照明 文化 大连 社区 票务 医学教育 丽水 空运 空运价格 西餐 快找热点 漳州 节能减排 临沂 巴彦淖尔 江门 盐雾试验箱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